编者按:从2021年出发,清廉云南建设已是第5个年头。在全域开展清廉云南建设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探头”架到基层最前沿,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即日起,“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推出“清廉云南建设基层行”栏目,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透过基层一线生动的工作实践,来思考如何持续深化清廉云南建设,做实做好基层监督工作,让清廉建设为民更有形有感有效。敬请关注!
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往北20公里,一个山水相依,古韵悠然的村落映入眼帘。3月26日,我们来到该市西三镇可邑小镇采访,循着阿细跳月的美妙旋律穿越到古镇民族文化广场,见到了镇纪委书记郭亮一行。
“可邑小镇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空气质量优,负离子含量丰富,有‘森林氧吧’之称。”和我们聊起村里的自然环境,郭亮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生态,是可邑村的名片。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关键要找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让群众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变风景为“钱景”,在州、市统筹下,以阿细民族文化为核心,集阿细文化体验、阿细民俗展演、生态宜居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族风情特色小镇的规划呼之欲出。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监督。
“起初,伴随着相继实施的项目,村集体资产、资源是否流失,资金收入支出是否合规等廉洁风险,让我们忐忑不安,感觉事无巨细,监督没有具体抓手。”郭亮说。
就在郭亮一筹莫展之际,弥勒市纪委监委探索推出“红黄绿”三色管理模式,促进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激活村务监督“神经末梢”。
郭亮所说的“三色”管理,就是针对村级事务管理建立三类“监督账本”。红色管理主要是乡镇纪委督促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日常监督研究事项、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情况在红色《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记录簿》进行全纪实报备,方便乡镇纪委定期进行分析研判,确保监督可溯源、可监控;黄色管理主要是乡镇纪委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对村组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轻微违纪、达不到给予问责或纪律处分程度的问题,以亮《黄色预警卡》的方式加强警示警醒;绿色管理主要是乡镇纪委每月有侧重地梳理监督重点,形成绿色《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任务清单》,派发至各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清新的绿色教育引导村务监督委员会用强有力的监督,共建清廉村居。
“‘三色’管理使我们对监督工作一目了然,明确了目标任务、分清了轻重缓急,有效解决了不会监督、不善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难题。”郭亮介绍说,市里的制度出台后,西三镇就及时通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跟班轮训、实战监督、交叉检查、案例剖析等方式,提升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履职能力和监督本领。
“在镇纪委监察办的指导下,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对村集体‘三资’使用管理各个环节跟进监督,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蚂蚁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龙才华说,“监督账本可不是摆设,市、镇纪委定期不定期要对账,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瞪大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才能平账。”
在可邑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镇村两级协调联动,整合监督力量,严肃整治违规处置和交易集体资产,擅自发包、出租、售卖,违规无偿低价占用集体资产;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荒地处置不规范等问题。与此同时,逐份完善合同台账,实现集体合同与集体资产资源的有效衔接。
截至目前,在监督推动下,可邑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9.15亿元,先后实施了可邑村落板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绿化、亮化及夜间经济形态打造,建成蚂蚁小镇会客厅、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实体书屋等设施,森三里食堂、民宿,自行车营地已投入运营,接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并实现线上运营。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后,可邑小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引得游人如织。
村集体有多少资产、收入多少、支出如何,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
随着村集体“三资”的蛋糕越做越大,西三镇纪委也随之调整监督思路和方向,通过摸底摸清“三资”家底后,建立一份全面完整的经济台账、一张清晰的村级资产资源分布图、一套群众看得懂干部说得清的财务公开档案,督促村里对各级项目收支进行细化公示,如对村级工程申报、议价、招投标、合同签订、竣工验收等每个环节,无论“小芝麻”还是“大西瓜”,全都让村民看个明白。
代价不能白付,覆辙不能重蹈。2024年以来,镇纪委查办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15件,立案5件,处理相关责任人12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人、诫勉谈话3人、提醒谈话4人。西三镇深入剖析案件背后暴露出的农村集体“三资”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形成监督、办案、教育的有效闭环。
“美环境、多绿化、重环保、山更绿、水更美……”蚂蚁村委会将廉洁因子与清廉村居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深入挖掘优良家风故事,弘扬公序良俗,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形成《可邑文明三字歌》。推动清廉文化、清廉制度、清廉规则等融入基层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成为可邑小镇“清廉账本”中沉甸甸的副本,成为干部群众日用而不自绝的行为规范、价值追求。
“只有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才能民风清朗,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村党总支书记曾龙虎说,在发挥好村规民约作用的基础上,可邑小镇还依托“三团四会”,即道德服务团、法律服务团、百事服务团,村民议事会、产业发展协会、红白理事会、禁酒协会,完善村民议事、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机制,拓展村民自治的方式载体,形成人人参与村级事务、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同体”意识。
算好清廉建设这本账,就会迎来风气正、人心齐、干劲足的干事创业谋发展氛围。如今,以可邑古村为核心,植入场景体验、娱乐、购物、酒店管理等新业态,辐射带动区域内多个村寨共同发展,村民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小镇就地就业320余人,年劳动服务性工资收入50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28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56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余元……
发展致富有本“经济账”,村干部有本“廉洁账”,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细算“清廉账本”,可邑小镇的干部群众心里越算越亮堂:以实干担当为指引,以清风廉韵为底色,可邑小镇从“穷山村”嬗变成“绿富美”,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国字号”的殊荣,成为弥勒市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作者 / 杨自坚 摄影 / 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