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屏边县监督护航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3-18 10:34:40   来源:红河州纪委监委

细雨过后,云雾迷蒙,踏过松软的落叶,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荣村委会林下虎掌菌种植基地,林间弥漫着泥土的清香,俯身蹲下,轻轻拨开层层落叶,一朵朵沾满水珠的虎掌菌便悄然显露。不远处,农户们弯着腰,动作轻柔地采摘、分拣、包装,将这份深山美味送往各地。

正在采摘虎掌菌的村民陈林说,以前,大家只知道种地,没有想过还有林下种植的发展思路,现在这片绿水青山果真变成了金山银山。

屏边县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云南省森林县城”,国土面积276.7万亩,林地面积21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30%,植被覆盖率达70.9%。近年来,当地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农户端上了“绿饭碗”。

林下食用菌种植模式的开启,让“沉睡”的林下不再是枯枝烂叶和野草,而是长满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山珍。玉屏镇因地制宜打造林下仿野生种植食用菌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发展林下菌种植试验示范,采取“村级公司+农户”模式,推广种植虎掌菌、赤松茸、榆黄菇等食用菌4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林和菌是一对‘绝佳搭档’,树木可以给食用菌遮阴、提供氧气,而菌则可以给树木提供二氧化碳、有机质,在促进树木生长的同时还能调节林地内小气候,形成林菌共生的生态群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屏边县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所长介绍。

林下生金,生态富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白云乡立足高海拔低纬度的独特地理优势,有效整合闲置林下资源,采取“党组织+村集体+乡土人才+农户”的模式,积极探索林下中药材种植,打造50亩林下中草药育苗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乡种植三叉白芨、石菖蒲、板蓝根、黄精等中草药1000余亩。同时,中草药育苗示范基地收益遵循“523”分配机制(即50%让利给种植群众、2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作为技术入股乡土人才分红),让农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为守护好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屏边县纪委监委聚焦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紧盯林下特色产业发展这个重点领域,充分运用“室组地”协同联动监督机制,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贴身监督”优势,围绕林下经济产业各环节各领域开展一线监督,督促乡镇党委及县自然资源局、县林草局、县农科局等部门履职尽责,加快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2024年以来,该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情况走访企业、农户30余次,推动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2个。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2024年,全县累计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38.05万亩,产量3.14万吨,农业产值9.16亿元。目前,林下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已经形成规模,集中草药种植、研发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特色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初具规模,不断释放“绿色红利”。

“从‘绿色颜值’到‘金色价值’,发展林下经济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袁凡惠 李宜勉)

©中共云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滇ICP备190044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