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想发展产业,大家都没方向,更别提增收了。现在有了自建理事会带着种洋瓜,纪委全程护航,收入翻番不说,每笔账都明明白白!”在马关县八寨镇老房子村的洋瓜田边,村民张大哥向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竖起大拇指。
绿油油的瓜田映照着村民的笑脸,勾勒出马关县创新“纪检指导+自建理事会”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曾经,老房子村发展举步维艰,村民们虽有干劲却方向不明。在“支部引领+能人带动”模式下,自建理事会应运而生。理事会成员深入考察土壤、气候条件,确定洋瓜特色种植产业,随即挨家挨户进行动员,耐心讲解前景与技术,成功带动62户村民参与。从种苗采购、技术培训到销售渠道拓展,理事会全程跟进;该县纪委监委从产业规划制定初期就下沉指导,严格审核资金预算,监督项目实施全过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合规透明。如今,老房子村户均增收超5万元,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像老房子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夹寒箐镇上布高村自建理事会采用“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方式推进建设,县纪委监委督促其建立详细资金流向台账,从项目招标开始,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每一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都龙镇茅坪社区推行“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的“四子”模式,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热情,自建理事会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和指导下积极整合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该县纪委监委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定期走访等方式,全方位监督村(社区)事务。在纪检监察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村(社区)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村民们感慨:“这都是大家一起出力、一起监督的成果,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然而,基层治理涉及面广、事务繁杂,尤其在“熟人社会”中,监督存在一定难度。该县纪委监委积极应对,建立“片区协作+数字监管”机制,将全县划分为3个片区开展交叉监督。同时,搭建“监督一点通”平台,实时公示工程进度和资金流向。在坡脚镇田蓬村污水治理工程中,该县纪委监委通过平台发现施工方偷工减料,立即责令返工,保障了工程质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监督实效。
站在新起点,马关县正将“双轮驱动”模式延伸至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当监督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当群众真正成为治理主角,这片热土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朱玲 || 责任编辑 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