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春桑吐新芽。时下,走进大姚县石羊镇,仿佛步入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的桑园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农民们来回穿梭在桑园地里,忙碌着为桑田灌溉、施肥,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家去年养了34张蚕茧,卖了15万元,有政府的扶持和补贴,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我们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大姚县石羊镇大中村委会李家庄小组蚕农王义恒信心满满地对前来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道。
此前,大姚县纪委监委在开展“蹲点式”调研监督时,有桑农反映桑树种植培训和养蚕技术指导不到位、蚕茧质量不高、收购价格不稳定等问题,严重挫伤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县纪委监委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制约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随即形成问题清单,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对全县各蚕茧收购点开展摸排并进行重点整治,进一步规范蚕茧收购市场;督促各涉桑乡镇加大对蚕桑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蚕农,帮助解决突出问题。
大姚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近年来,该县通过采取“政府引导、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蚕桑产业现已成为该县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监督保障。大姚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采取“室组地”联动、“蹲点式”调研等监督方式,紧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惠民惠农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深入乡镇、农业农村局等开展监督检查,着力查找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探头”作用,直插一线,深入农户和蚕茧收购站开展明察暗访,查找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是否认真履行职责,县乡农技人员是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督促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强化蚕桑种养殖技术培训,规范蚕茧收购市场,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蚕农增收。
在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该县成功引进了2家茧丝绸龙头企业,不仅稳定了蚕茧市场收购价格,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采桑、喂蚕的乐趣,了解丝绸制作的全过程。同时,该县还不断创新,延伸出了桑叶茶、桑枝饲料、蚕桑枕、蚕丝被、桑葚酒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拓宽了桑农的增收渠道。
如今,该县已形成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以及相关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这条由蚕桑吐丝织就的乡村振兴新 “丝路”,正越走越宽广。它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该县熠熠生辉的“金色名片” 。
据悉,2024年,全县桑园种植面积达8.9万亩,养蚕农户8098户,产茧2802吨,全年蚕茧销售收入17806万元。2025年计划饲养蚕种7万张,生产鲜茧3000吨,生产销售白厂丝90吨,丝绸面料75万平方米,实现蚕桑综合产值2.7亿元以上。(梁家礼 || 责任编辑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