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修复生态“伤疤” 筑牢绿色屏障

发布时间:2025-02-12 09:11:35   来源:玉溪市纪委监委

走进峨山县他达东部废弃矿山,翠绿的庄稼随风摇曳,成排的树木长得茂盛,放眼望去,矿区重披绿装、满目青翠,焕发勃勃生机。

“过去,这里挖矿粉碎的机械整日轰鸣不断,因污染问题被频频举报,村民对此怨声载道……”几年前,峨山他达东部矿山因长期过度开采,导致矿区地貌、植被遭受破坏,给矿区及周边环境留下了生态“伤疤”。

为修复他达东部矿山生态环境,峨山县纪委监委督促职能部门启动实施他达东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危岩清理、采坑回填、覆盖表土、复垦复绿等整改工程,整理出良田200余亩、林地和草地各30余亩,将昔日废石成堆、寸草难生的废弃矿山重新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这是峨山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峨山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聚焦废弃矿山遗留的建筑物拆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关键环节,全面压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水利等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压实涉及乡镇(街道)属地管理责任,通过“纪检监察+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愈生态“伤疤”,筑牢绿色屏障。

在具体工作中,县纪委监委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推动职能部门编制《峨山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一矿一策”实施方案》,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留则留”的原则以及省级出台的技术标准,一体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同时,针对全县历史遗留矿山数量多、分布广、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县纪委监委督促职能部门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县纪委监委还督促县自然资源局制定《峨山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工作内容、牵头单位、配合单位、时间节点等“项目清单”,将任务细化到职能部门、涉及乡镇(街道),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同时,县纪委监委整合监督力量,紧盯重点项目、进度滞后项目,综合运用“室组”“组组”“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以“嵌入式”“点穴式”监督深入矿山修复治理项目现场开展实地督查,着力发现矿山生态修复中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为持续巩固矿山修复成效,县纪委监委督促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巡查检查制度,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巡护工作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整改,对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截至目前,全县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图斑59个204.47公顷,其中,已修复治理并销号图斑46个182.90公顷;完成修复申请销号图斑13个21.57公顷;正在进场施工图斑22个53.18公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我们将联合职能部门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清零行动’,并对修复治理情况实地核查评估,及时验收销号,真正让废弃矿山‘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李瑞萍 || 责任编辑 田源)

©中共云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滇ICP备190044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