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语词典中,将同一区域的地名和物产同列为成语的情况十分少见,“合浦珠还”便是其中之一。“合浦珠还”亦称珠还合浦,喻为失而复得的人和事,对美满生活、清明政治有赞美之意,也是廉吏的标志。“合浦珠还”一词的起源则与东汉合浦太守孟尝有关。
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官吏,曾任职会稽郡户曹史、徐县县令、合浦太守。他秉承祖训,少年时期即努力砥砺德行,入仕为官后正直清廉,深得民心,受后人的追念。
为民申冤愤然离职
孟尝弱冠之后便在会稽郡担任户曹史。上虞县有个寡妇侍奉婆婆极为孝顺,婆婆得以高寿善终。寡妇有一小姑子,从前便对她颇有意见。趁母亲去世,小姑子便借机诬陷寡妇因厌倦侍奉而将婆婆毒死,把寡妇告上衙门。郡中官员没有对此事进行详查,仅凭小姑子的一面之词就给寡妇定下罪名。孟尝通过多方探访,了解到寡妇蒙受冤屈,于是再三向郡守说明情况。偏偏郡守固执己见,并不打算重新审理此案,寡妇因此蒙冤入狱,即将问斩。孟尝明知寡妇冤情,却不能为其平冤昭雪,深感无奈,不禁悲从中来,站在郡衙外哀哭,随后告病离职。寡妇最终含冤而死。
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探访询问其中的缘故,孟尝便向殷丹详细陈述了寡妇遭小姑子诬陷含冤而死的经过。殷丹听从孟尝的建议,拘押提审了诬陷嫂嫂致死的小姑子,查清了诬陷事实,让小姑 子受到了惩罚。随后到冤死的寡妇坟前祭告,当众宣布给她平反。
为官贤能励精图治
随后,孟尝凭借自己的品德和才学,被举荐为茂才,出任徐县县令。孟尝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州郡为表彰他的政绩,擢升孟尝为合浦太守。
合浦郡面临南海北部湾,与交趾接界,此处不产粮食,只盛产被视为奇珍异宝的优质海水珍珠。当地居民靠潜入大海中采撷珍珠卖给中原客商和交趾客商,换取粮食 、布匹和日常生活用品。到了东汉顺帝年间,朝廷委派至合浦就任的官吏多是些贪赃枉法之辈,他们不但利用手中权力借着进贡珍珠和征收珠税之名,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还和奸商勾结,对珍珠进行垄断性的经营,又诱使和逼迫珠民无休无止地下海采撷珍珠,致使珍珠资源日渐枯竭。中原和交趾的商人见无利可图,也远离了合浦市场。合浦郡的百姓因此缺少物资,甚至有贫穷百姓饿死于路旁。合浦郡变成了一个“夜海无光,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的黑暗衰败之地。
孟尝走马上任后励志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政策:减轻珠税,鼓励百姓有节制地采撷珍珠,严禁破坏珍珠资源的狂采滥捕行为;解除前任官员和奸商为垄断市场对珍珠贸易实施的种种限制与禁令;整肃吏治,遏制贪污腐败,使贪污的风气一扫而空。
不到一年,当地百姓返归本业,商贸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传》记载“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积劳成疾告老返乡
孟尝在合浦郡当了十年太守,鞠躬尽瘁为百姓谋福祉,自己却操劳成疾。合浦缺医少药,他不得不上书朝廷,请求辞官回乡养老。离任的消息传来,全郡官吏、士绅和百姓都扶老携幼聚集在官府门前,攀住孟尝的车子,哀求孟尝留下。面对万民跪泣,孟尝不得已只好在晚上搭乘小船悄然离去。
孟尝返回故里上虞后,身无余财,隐居于穷乡僻壤,一边求医问药治疗顽疾,一边耕田种地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孟尝辞官归乡之后,合浦吏民并没有忘记这位“还珠太守”。有一次,孟尝生病的消息传到了合浦,合浦吏民便自发捐出一斗上好的珍珠,选派代表,经过数月旅途劳顿,不远万里找到隐居的孟尝,把这一斗珍珠赠送给他,以作养病之资。面对这一斗光芒四射的合浦珍珠,孟尝坚辞不受,合浦百姓代表便长跪不起。盛情难却之下,孟尝只得勉为其难收下。
孟尝收下珍珠后,并不为 自己享用。他隐居之地有一条名叫代河的河流,河床浅窄,水量不 丰,秋冬两季经常干涸,不能适时灌溉两岸农田,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与百姓的生活。孟尝拿出合浦百姓赠送的珍珠为资金,发动当地的乡绅百姓一起兴修水利工程 。在孟尝的组织和带领下,当地百姓踊跃集资,众志成城,在代河上修筑了一座集水利节制和闸、桥、路、亭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不但能蓄水泄洪,保证两岸农田得到灌溉,让当地百姓旱涝保收,还成为人们闲暇时游览的好去处。这一处水利工程被当地人命名为“孟宅桥”,又被称作“还珠桥”。还珠桥经历了近2000年的沧桑变化,如今依然滋养着两岸的百姓,成为孟尝故里的一处名胜古迹。
合浦百姓先后修建了海角亭、还珠亭、孟公祠、七贤太守祠等来纪念孟尝的伟大功德 。其中,海角亭最为有名。海角亭有一副楹联“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 名可久汉孟宋苏”,表达了对孟尝高尚品格的赞美。现今,海角亭位于百年名校廉州中学内,是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和游客学习参观的热门景点之一。
据广西纪检监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