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远的中国诗歌长河中,咏柳诗不计其数,“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等诗句无不描绘了柳的婀娜姿态,寄托着诗人对柳的喜爱之情。

西子湖畔,北山葛岭路5号静逸别墅东侧,有座圆顶墓茔,墓碑上书“宋参知政事陈忠肃公墓”,两侧题联:“丹衷昭天地,节义壮山河”。墓后竹林青翠葱郁,随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世事沧桑。

济南大明湖畔有一座南丰祠,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这两句出自苏辙之手。横批“江汉星斗”则化用了王安石“水之江汉星之斗”的诗句,这位被苏辙和王安石盛赞其儒术与文词的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人热爱读书,崇文重教。古人总结了不少读书的方法,留下了许多读书的美谈。

贤不减古人

2023-03-03

明代廉吏徐九思(1495年—1580年)一生官职不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他在江苏句容做过九年县令,甘于清贫、体恤民情、兴利除弊,爱民、利民胜于惜身、惜官,留下“勤则不隳,俭则不费,忍则不争”的训词。他的勤、俭、忍“三字经”,为时人称道,亦启迪今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这副悬挂在河南汤阴岳飞庙正殿的楹联,上联取自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下联出自明代谏臣杨继盛的《言志诗》,道出了岳飞所倡导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精髓。撰写楹联者,是一位与岳飞心灵相通,同样有着高尚情操的廉洁之臣——何金寿。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刚刚度过的二月二,又名“春龙节”,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春耕怕旱,降下一场春雨,最是农民期盼的礼物。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能够腾云致雨,春龙节的要义,便是通过祭祀龙神祈雨,保证开耕顺利。

四川博物院正在展出“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展出30余家博物馆珍藏的苏轼主题相关文物274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苏轼的3幅真迹:《潇湘竹石图》《阳羡帖》和《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时光流逝,东坡风范依然,让我们以其精妙绝伦的笔墨为引领,探寻他不悔的人生追求。

清代有多种御史,据《清史稿》记载,都察院中不仅有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员,还有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视京、通各仓御史,巡农御史等负责专项工作的官员。而在其他一些清代文献中,还有一个不为今人熟知的御史——“审音御史”。

立世应戒欺

2023-02-10

古人云:“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可是东汉时期却有位偏不相信这则忠告的官员,深夜怀金,送与有恩于己的杨震,为防被拒,遂低声安慰,没有任何人知道,您尽可放心收下。杨震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便是“四知太守”的故事。这位深夜怀金相送的官员,自信没有人知道此事,却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何以满江红

2023-02-10

网上常能看到“孤篇盖全唐,一词压两宋”的赞誉,前者指的是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后者则是宋代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尽管这样的说法并无确凿出处,但历史的传承与集体选择,让它们无可争议地熔铸进民族的血脉。尤其是岳飞的《满江红》,传诵之广之深,以至于提到《满江红》就仿佛特指“怒发冲冠”,眼前闪现出精忠报国的岳家军形象。词、人、精神,三者同一。

“松际半溪垂早月,石门中路入疏钟。”一派晨钟暮鼓的乡村耕读之景,呈现在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永正村。此村古称南原,据传,南朝以文学著称的昭明太子萧统曾留宿此地,自此文风大盛,明代名臣郑三俊(1574-1656)就诞生于此。

本周末迎来立春、元宵。立春乃节气之首,是一年农事的开始,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元宵佳节,火树银花不夜天,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节日中,我们总能感到一份温暖的诗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清白传家

2023-01-13

“好将清白继家传”,这是明代廉吏李炯然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后代的殷切期望。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正在展出“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和田,因美玉而闻名天下,因丝绸之路而繁荣,通过和田历史文物,我们能够看到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已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批档案记载了大生纱厂初创阶段的艰辛历程。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传统,自始至终提示历代国人当像无垠大地那般敦厚朴实,默默且坚韧地孕育着万物萌生与生命长成。由之同理,做一个高尚的中国人,须为人与处世上务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胸开阔如莽原,立志高远似苍穹。

《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古代植物学名著,作者是清代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吴其濬。吴其濬(1789—1847年),字季深,号吉兰,河南固始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对于宇宙的理解与构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便具有着极其丰富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即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请两位专家分别谈一下“天人合一”理念的源流。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医道高深,医术精湛,著作等身,声望素孚,被誉为“医门大宗”,乾隆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予以褒奖。

在如今苏州文庙的明伦堂前,陈列着一块赭色巨石,状如船帆,上面刻有“廉石”两个大字,该石的主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陆绩。南宋范成大撰写的《吴郡志》中记载,“廉石”亦称“郁林石”,取自广西郁林。那么,陆绩为何会收藏这样一块其貌不扬的巨石?又为何不远千里将其从郁林运到苏州呢?事情还要从陆绩出任郁林太守说起。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福建宁德县城刚受倭寇劫掠,满目疮痍,广东潮阳举人林时芳临危受命,由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教谕升任宁德知县。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严清(1524-1590) ,字真甫(道光《昆明县志》记“字公直”),号寅所,云南后卫(今昆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