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周渭:百代相传周御史 千秋怀念古乡贤

发布时间:2025-01-21 09:54:53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周渭(公元922—999),字得臣,北宋恭城人。幼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由叔伯养大,他自幼勤奋好学,后历任多地要职,政绩卓著,病逝于任上,被敕封为惠烈御使周王。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周渭到达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户部侍郎薛居正器重,又因上书朝廷陈述时务,被召应试,宋太祖赵匡胤大为赞赏,赐其同进士出身,并授其白马县主簿,历任右赞善大夫、扬州知州、两浙东西路转运使、益州(今四川成都)转运使等职,官至监察御史。

不畏强权 整肃吏治

周渭任白马县主簿后,发现当地县吏作奸犯科众多,立刻整顿吏治。他果敢判案,凡是违法犯罪之官或搜刮民脂民膏者,均依法处斩,从不徇情枉法、包庇他人。周渭敢于执法的做法传到朝廷,宋太祖认为他是个难得的清官,破格将其提拔为右赞善大夫。

当时,大名府主帅魏王符彦卿镇守一方,势力强大、权倾朝野,颇让朝廷头疼。他的宠信刘思聪在永济县倚仗权势横征暴敛,永济县的官民深受其苦。为遏制符颜卿的专权,朝廷特意选派周渭前往永济县,担任知县一职。

周渭上任不久,就遇到了非常棘手的事件。一天,县里突然冲进一群盗贼,纵马在街道狂奔乱窜,不仅踏坏了菜农的菜摊和生意人的店面,还挥刀肆无忌惮地砍杀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盗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原本热闹的街道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叫喊声和撕心裂肺的哭声。盗贼行动之快令人猝不及防,不一会儿便带着掠来的物品快马向城关奔去,准备逃出县城。

周渭听人来报,立即果断下令,让县城的守卫军关闭城门,列开阵势,痛击盗贼。盗贼强冲不成,被阻挡在城门内,最终只有少数盗贼逃出县城外,狼狈地向符彦卿、刘思聪的府邸逃去。因为是魏王的府邸和军营方向,守卫军不敢再追。周渭心想,盗贼定是因为有符彦卿、刘思聪等人撑腰,才敢如此放肆,官贼沆瀣一气,勾结争利,民不聊生。于是立即下令:“胆敢藏盗贼的,立即斩了!”果然没过多久,外逃的盗贼便全部前来自首。为了防止与盗贼沆瀣一气的官兵前来勾结搭救,周渭没有将盗贼送往大名府,而是在县城就地进行审判,并立刻处斩,以此祭奠死难的百姓。县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符彦卿无可奈何,众官震怖,吏治肃然。从此,周渭凛然正气、果断勇敢的威名远播。

正直不阿 执法如山

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8),周渭升为兴州通判。辖区内驻扎着许多守军,带兵的监军骄狂凶狠,放纵部下残害百姓,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周渭正直不阿,到任后先向守军晓之以理,并把带头滋事扰民的几个军官正法,促使全军慑服,军纪井然,军民和谐。后来,周渭到棣州上任,殿直傅延翰为监军,图谋与契丹勾结作乱,被人告发,周渭将卖国贼缉拿,严格执法,遣送给朝廷处决。

周渭疾恶如仇,对待贪赃枉法的官员绝不留情;对待百姓则想民之想,关怀备至。当他离开棣州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挤在路上,追着他的车子痛哭流涕。

心系乡土 一心为民

周渭在家乡岭南任职6年间,为家乡人民废除苛捐杂税,重定田赋,建学校、兴教化,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恭城县原名为“茶城”,每年都需要向朝廷进贡上好的茶叶作贡品,严苛的茶税让地方百姓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城改为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解救了危厄中的百姓。

冰壶秋月 两袖清风

周渭入中原为官后,其家人一直留在乡下,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苦守清贫。开宝三年(公元970),广南各州县平定,朝廷下诏到处查找,其妻子才得到朝廷的钱粮周济。

周渭严格执法,尽心尽职,生活却俭朴清苦。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周渭病故,终年77岁。因家境清贫,几乎没有余钱安排入葬,宋真宗下拨十万钱安葬周渭。

周渭逝世后,恭城人民为他建庙塑像,历代崇祀,并逐步修缮为现今的恭城周渭祠。周渭为官清廉,为后来的官员树立起“一朝廉吏,万古流芳”的廉吏榜样,如今,周渭祠已成为广西的廉政教育基地之一。

据广西纪检监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