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朴(公元1511—1593),字质夫,号东野先生,明代安阳东柴村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先后事嘉庆、隆庆两朝皇帝,为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至太子太傅。
郭朴出生在一个世代清廉的家庭中,家风淳朴,有清廉世家之誉。其高祖郭恭曾做过藁城知县,“为官多惠政”;祖父郭沧赋性宽宏,而心尤慈惠。“在官以勤职爱人为恒,官在奉公集事而已。”
父郭清虽未做官,但“襟度夷旷,笃于义而轻于财,人有急则倾所有资之。事继母,孝敬无间”。
郭朴作为身居要职的朝廷重臣,传承了家族仁孝清廉、耿介亲民的优秀品德,并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仁廉思想。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约》《四思箴》《四畏箴》《九字图说》《续邺乘》等传世作品。
郭朴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仁孝、清廉、耿介、宽容”的明代重臣,为他修建了“郭朴祠”。
入仕辅政
郭朴天资聪颖,少年即仕。14岁举秀才,21岁中举人,深受大学者崔铣和状元杨维聪等前辈的赞许。
郭朴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登进士,当时他才25岁。本来他是二甲第四名,因为皇帝读了郭朴的论文,深表惊奇,极力称赞,指示郭朴列在一甲之后。
考中进士后,轮值皇城西苑时,他忠于职守,勤勉撰述,不敢有一丝懈怠。嘉靖帝赏识他的才干,破格任命为“太子少保”,直至官居吏部尚书。
郭朴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三月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直接辅佐皇帝处理国事。他“握权而不以自擅,居宠而不以自矜”,所以明史称他“为人长者”,意即德高望重的人。
为官耿介
郭仆任人唯贤,不徇私情。他在朝时曾两度担任吏部尚书,两次担任乡试主考官,一次参与主持会试。他主张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要“大指乃在惜人才,捐细过,毋以克核绳下”,“其称进以贤不以誉,其斥适以不肖不以毁”,“所录士必学术经济有裨实用”。他自知“铨曹为恩怨府”,在此职位上最易得罪人,但他却不怕结怨,“惟以大公行之”。因郭仆善为伯乐,知人善任,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做到了“因才任使,朝为幸位”,受到朝野上下称颂。
郭朴爱惜人才,嘉靖四十四年冬,当时的“海青天”——海瑞就曾受到过郭仆的救助。当时年轻气盛的淳安知县海瑞上书明世宗朱厚熜《治安疏》,犯颜进谏,直陈利弊,大胆揭发吏治腐败。触怒明世宗,遂将其打入死牢。郭朴竭见,向明世宗澄清事实,海瑞始得幸免,终成一代名臣。
廉洁自律
郭朴为官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居官三十年,“家居未尝高大垣屋”,父母在老家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从不轻入城市,居乡谦抑,无敢以气势如人。服食器用无所加于前数”。《明史列传》记载:“仆为人长者,两典銓衡,以廉著。”
《明史》记载,嘉靖四十二年,郭朴在吏部尚书任上回籍丁忧。回家丁忧期间的吏部尚书郭朴极其低调简朴,整日生活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穷乡僻壤,并无怨言。
郭朴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九月致仕(退休)回籍,便隐居老家。从此,他“角巾私第,绝迹不至公府”,素食布衣,陋室茅舍,恬泊自励,怡然自乐。他在退休后就像普通人一样,根本不像宰相。《明史》评价郭朴时用“以廉著”三字赞之。
仁孝宽容
郭朴“天性至孝”,为了奉养年迈的老母亲,他于57岁那年就恳请退休回家。每顿饭都亲自将碗碟小心翼翼地捧到母亲面前,坚持每晚为母亲洗脚按摩。母亲病了,他必亲自伺候服药。每天早晚向母亲请安,问寒问暖。
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时(公元1593年6月17日),郭朴卒于彰德府仁义巷,享年83岁。翌年十一月二日安葬于韩陵山之阳。
韩陵山,又名九里凤凰山,位于安阳市东北,在郭朴老家东柴村西北6公里左右。这里据说是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埋母的地方,郭朴选墓地于此,有仰慕先贤安邦定国之意,也有昭示后人忠孝之期许。
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