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刘安世:敢于直谏“殿上虎” 气节凛然“真铁汉”

发布时间:2024-07-02 10:40:57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古时有这样一句话:“伴君如伴虎。”意即在皇帝身边任职一不小心便可能惹祸上身。特别是肩负规谏皇帝、纠弹百官重任的谏官,如何在权力中枢永葆凛凛气节和磊落胸怀,坚持忠言直谏、不辱使命呢?

或许,人们可以从北宋著名谏官刘安世(1048—1125年)的身上找到答案。《宋史·刘安世传》有载,他当面向皇帝汇报奏议、争论政事时,遇到天子盛怒也丝毫不惧,而是手执书简,静立一旁,等其怒气稍减,再行复奏。因此,刘安世被尊称为“殿上虎”,众人无不敬畏。

刘安世一生恪守“诚”字,为人诚实忠信,廉正刚毅,不为利益所笼络,不为强权威逼而屈服,因触怒权臣而不断遭到贬谪。北宋官场人人避之不及的“八州恶地”,刘安世就因贬官去过其中七处。在梅州(今广东梅州),他甚至遭到暗杀,却仍旧淡看生死,岿然不动,赢得了苏东坡口中“真铁汉”之赞誉。

以“诚”立身 言行一致

刘安世,字器之,号元城,出生于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一个仕宦家庭,父亲刘航与司马光是同年进士,曾任虞城、犀浦知县,宽猛并用,颇有治绩。

受父辈影响,刘安世年少时即“持论已有识”,他时常发表对政事的看法,颇有见地。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刘安世登进士第,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了辞官不就,跟随当朝宿儒司马光潜心修学,数年后才出仕为官。求学期间,刘安世曾向老师请教立身行事的要诀,司马光以一个“诚”字作答,并教导他从“不妄语”(不说假话开始。

不说假话,听起来似乎并非难事,但初涉仕途的刘安世却发现,日常所行与所言,“自相掣肘矛盾者多矣”。元丰年间,刘安世调任洺州(属河北西路,今河北永年一带)司法参军。当地有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转运使吴守礼有意稽查此人,向刘安世询问意见。起初,他谎称不知情,随后又内疚不安,深感自己没有诚实以对,愧对司马光的教诲。此后,刘安世愈发谨言慎行,7年后才真正悟通“诚”的含义,达到了“言行一致,表里相应”,从此“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公正廉明 尽职尽言

担任谏官期间,刘安世直言上疏,关注君主与百官的道德修养、参议朝政阙失,主张国家应该“重法度”,明刑罚。刘安世晚年编订的《尽言集》中,记录了近两百条进言奏议,“用事下字皆精切,气节凛凛如严霜烈日”(宋·费衮《梁溪漫志》)。这部奏议集以“尽言”为名,也暗含了刘安世“尽心建言”的用意。

刘安世存世的奏疏中,许多都与抨击达官显贵有关。北宋中后期,朝中高官举荐子弟亲友“走捷径”把持要职的现象蔚然成风,刘安世多次上奏表示反对。即便是对文彦博等“耆德魁旧”(有道德学问的年长旧臣)授予亲戚官职之事,他也一律据实上奏,弹劾不讳。

权臣章惇以儿子的名义,强行贱价购买民田。针对此事,刘安世连上11道奏议,请求朝廷对此类行为严惩不贷,以“稍正国体”,从而令“天下信服”。

后来,刘安世被提拔为左谏议大夫。当时,宋哲宗还没选立皇后,民间传言宫中征求婢女。刘安世便上疏劝谏皇帝,趁年轻要勤研经史,多向大臣学习古今治乱之道,不要沉溺于女色。哲宗俯首不语,高太后只好回复称并无此事、纯属谣传。

不受利诱 不惧威逼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起用章惇为相,旧党士人纷纷遭到罢官免职。刘安世受此牵连,一再遭到贬谪,后来更被“投荒”(流放)达7年之久。

绍圣四年(1097年),新党在同文馆置刑狱,审问元祐旧党官员,史称“同文馆之狱”。章惇、蔡卞等人趁机罗织罪名,欲将刘安世置于死地,幸而谗言未被采纳,刘安世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州

贬官途中,章惇等人先是遣人与刘安世会面,胁迫其自杀,未能得逞,又密谋派人一路追至梅州,伺机刺杀。梅州地方官员闻讯特意赶来报信,刘安世大难临头,依旧面不改色,与众人饮酒谈笑,淡然说了一句“死不难矣”。他徐徐写了几页书信交予仆人,吩咐遵照执行,上面记载的都是一起被贬、有生死之虞的同僚家事。所幸刺客呕血暴毙,刘安世才逃过一劫。

在梅州,刘安世创设了当地第一间书院——“梅城书院”,亲自招生授徒,把中原兴办教育的做法引入岭南。据清代光绪年间《广东通志》记载,他还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书院的管理体系,充分发动地方贤达支持,使梅州文教渐兴,“士习民风翕然丕变”。

刘安世北归之后,梅州人民将书院更名为“元城书院”以示纪念。自此,梅州学风之盛千年不衰。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