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汉晋以来廉吏多

发布时间:2023-07-18 11:07:02   来源:云南法治报

汉魏迄于隋唐,中央王朝主要通过设立边郡,实行“羁縻”的方式管控云南。边郡的主管大员多半从邻省四川或中原其他地方派来。那时,云南还生活着众多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部族,并且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以,如何有效管控云南这片土地,不使其“叛离”中央政权;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进步,当然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央政府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这一地区官吏政绩和官德的主要标准。

据《史记》《隋书》等汉魏以来的“正史”记载,从西汉开始,特别是东汉王朝,奉命治理包括云南在内的所谓“西南夷”地区的地方官中涌现出不少清官廉吏。他们离乡背井,守土治民,廉洁奉公,尽责尽职,和当地民众一起开发和捍卫了祖国西南边疆的领土,他们的事迹是云南廉政史上的永恒丰碑。

文齐:“南中循吏之首”

文齐,字号失考。四川广汉人。西汉末任越嶲郡守。任内“以文德教化夷人”;组织大家兴修水利,“垦田二千余顷”。积极推进汉夷融合,使当地社会非常和谐。王莽篡汉,天下大乱。更始二年,西南地区“诸郡多杀牧守起兵”。邛崃人任贵也趁乱起哄,他杀死地方官,自称“邛谷王”,宣布反叛汉中央,投靠军阀公孙述。为了借助文齐的威望以震慑地方,他以“封侯”来劝文齐投降,文齐坚决不从。他将文齐的妻儿关押起来,文齐依然不为所动。文齐率部“守险,不与通”,始终坚守着越嶲郡的土地。

汉光武帝刘秀光复天下,重建东汉政权。文齐等在官军的支持下平息了任贵的叛乱。有鉴于文齐忠心守土,平叛有功,汉中央封文齐为“镇远将军”。后代史官将文齐称为“南中循吏之首”。

郑纯:“独尚清廉”

郑纯,字号失考。四川广汉人。汉平帝末年时任益州太守。当时的益州西部非常富庶,是一块“金银宝货之地”。从前在这里做官凡是想发财的人,“皆富及十世”。这也许是史官夸张的说法,但也反映出在郑纯之前,有不少官吏利用益州这一“肥缺”发财致富的事实。但郑纯到任后,却“独尚清廉”,丝毫不侵凌百姓。上自长官,下至民众,无不称赞他的官德和人品。

时至东汉明帝时,郑纯已老,政府又任命他为永昌太守。他在永昌积极推行教育。根据当时永昌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郑纯采取轻徭薄赋措施,规定少数民族每年只上缴少量土布和盐,作为额定赋税,此外不再增加任何赋税。郑纯在云南任职数十年,深得广大少数民族和汉族民众的爱戴。据史官记载,当时,每有“汉、夷歌咏之”,人们用不同民族的语言歌颂这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

刘宠:“布衣蔬食 两袖清风”

刘宠,字世信,四川绵竹人。他出身贫寒,以精通《公羊春秋》举明经科,东汉时,被任命为成都令守。刘宠因政绩卓著,升为牂牁太守。他到任时只骑着一匹马来。任内,刘宠“布衣蔬食”,生活非常俭朴。同时,他还处处以勤俭节约教育民众。九年任满,两袖清风的刘宠仍骑着自己来时所骑的那匹老马离开牂牁。

萧鉴:“不重华饰 器服清素”

萧鉴,字宣彻,他是南齐高帝萧道成的第十个儿子。从小特别聪明。自晋朝以来,云南因中原地区的混乱,也“时叛时服”,社会极不稳定。所以,朝廷派到益州、牂牁、永昌等西南地区做刺史、太守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武官悍将,以利随时随地带兵打仗。

然而,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却意外任萧鉴为益州刺史,同时,还命他兼管益州和宁州两地军事。萧鉴是个好学的文官,非常朴素,居官“不重华饰,器服清素”,颇有魏晋时代“高士”的风度。他在西南地区为官多年,并未营造任何楼台馆所,他每年的办公费和开销不超过三万两银子,这在当时的确是非常节省了。萧鉴不但是动荡时期任职西南的首位文官、首位皇族宗室,而且也是最年轻的地方大员,据载,他上任时只有14岁。

清代著名云南地方史家冯甦在《滇考》一书中论及西汉以来云南的地方官说,云南虽然从西汉就开始设立郡县,但是,“吏治之美”是从东汉开始增多的。从西汉文齐以下的不少地方官,都能“保境安民,转乱为治,是知防边有良牧,胜于虎臣远矣”。(云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