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服饰是礼制的重要载体。由布衣、白丁、黄袍加身这些词语可见,古代服饰除遮蔽保暖外,还具有区别身份、划分等级的功能,承载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历代史书中也有专门的“舆服志”来记载各个朝代的礼仪文化与衣冠服饰。
在《宋史·舆服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制,朝服用绛衣……惟法官绶用青地荷莲锦,以别诸臣。”“今御史台自中丞而下至监察御史……既正定厥官,真行执法之事,则宜冠法冠,改服青荷莲锦绶……”所谓朝服又称具服,是官员在朝会、祭祀等重要礼仪场合时穿的礼服。这段记载说的是宋代监察官员的正式礼服的绶和冠与其他官员有所不同,不仅在绶带材质上使用有别于群臣的青地荷莲锦,头冠也配獬豸角,显示其监察百官职能所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殊之处呢?正如《宋史》所言,“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所谓台谏,便是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台官指监督官吏的官员,如御史中丞;谏官指讽谏君主的官员,如拾遗、补阙。到了宋代,台谏逐渐有合一的趋势,言事谏正成为了御史的重要职能。
这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已经指出“秦汉以来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的台谏之权,在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之势。这种台谏合一的结果,使监察制度在国家体制的运转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对行政权力构成了强大的制约。”
宋代监察制度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是由于宋代君臣之间对谏议具有深刻的理解。直言敢谏是忠于职守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诞生了刚直不阿的包拯,他担任过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知谏院等职,做到了“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
宋代对监察官员的选任是十分严格的。御史中丞由皇帝亲自任命,此外还有臣僚举荐的制度,朝廷下令让群臣举荐人选,皇帝从被举荐的人选中任命。御史的人选要求不能有贪赃枉法的前科,如果有此类事件被查出,那么举荐的官员也要受到处罚。
总之,宋代十分重视改革和完善监察制度,对监察官员的朝服配以“特殊待遇”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今天我们提到绶,通常会想到“绶带”。的确如此,宋人在穿着正式服装时,会腰系绶带,不仅用于固定服装,更体现其身份地位。历朝历代的绶有使用丝线编结而成,也有玉佩珠饰串联而成,在宋代则使用织锦,因此也被称为“锦绶”。而监察官员的青荷莲锦绶,谐音“清廉”,包含了对监察官员为官处事要格外清正廉洁的寄托。
古人所戴的冠也不只是为了保暖或美观,同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据《异物志》的记载,“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相传,在双方对簿公堂之时,獬豸会用自己的利角,果断顶倒违法失德之人,獬豸逐渐成为了司法公正的象征。獬豸冠则是春秋时期楚文王所制,将象征獬豸角的装饰加于冠上,后成为御史等具有监察执法功能官员的官帽,宋代也延续了这一礼制。
宋代监察官员服冠,有如此深刻的寓意,这又何尝不是对监察官员的鞭策鼓励呢?须知要做到维护国家纲纪法度,才对得起自己的这身服冠。(张楚涵 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