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碑》拓本。徐九思在句容为官时厉行节俭“画菜辅官”传为美谈,后来笪继良出任江西铅山知县时立此《白菜碑》。资料图片
明代廉吏徐九思(1495年—1580年)一生官职不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他在江苏句容做过九年县令,甘于清贫、体恤民情、兴利除弊,爱民、利民胜于惜身、惜官,留下“勤则不隳,俭则不费,忍则不争”的训词。他的勤、俭、忍“三字经”,为时人称道,亦启迪今人。
勤则不隳
嘉靖十五年(1536年),已年届四十的徐九思步入仕途,任句容知县。初到句容,徐九思貌似“恂恂若不能”,处处谦虚谨慎,看起来没有多大本领,实际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没过几天,他当场抓获一县吏盗盖县印,立即召集全体县吏于堂前,按法严处,有同党为其说情,徐九思坚决不允。
之后,徐九思严厉整顿吏治,要求属官役隶不得私入民户为非作歹。审理案件时,他除了自己全程主持或监临外,还要“必命其人与亲识偕往”,防止冤狱发生。
为避免县吏营私舞弊,徐九思处理公务事必躬亲。他将县府积累的盐引金,补助给百姓以应所需;富者近者多役,贫者远者少役;审定已经混乱的田赋数额,按产区、土质估算亩税,核定赋粮数额,编制成册,使有章可循。
后来,徐九思调任工部,奉旨到荆州征榷商税。他到荆后,勤政为民,常常通宵达旦;克己奉公,处处殚精竭虑。他根据实际情况,“裁旧额三之二”,大力减轻商人负担,商人一时云集,使得荆州商业和城市再度兴盛起来,所征商税不仅没有因减税而少收,反而“倍溢于故”。徐九思把多得的税金交地方官收起来,并嘱咐:“吾裁而溢,毋使后人增而取溢也。”
俭则不费
在句容,徐九思自奉清廉,厉行节俭。他的居室挂有一幅《青菜图》,附联“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时时鞭策警醒自己“生平不嗜肉,惟啖菜”,“寒无重裘,暑不易葛”。
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徐九思一边节省开支,一边奋力开源、自力更生,“躬率吏卒,辟治芜秽”。他亲自率领吏卒,开荒拓地,广种蔬菜瓜果,饲养鸡鸭猪羊,挖塘养鱼,凡有用处皆开发之。收获用于改善县吏生活和招待来往官员,以此减少了一笔百姓头上的摊派。
当时,朝廷规定地方粮簿上,有一笔可供本地官员开支的例金,一些地方官往往用来请客送礼,公然贿赂过路官员。而徐九思分文不取,后来还自行取缔了这笔开销。他还制定了招待标准,从未逾越。这些做法,让贪官们得不到丝毫“油水”,便不愿涉足句容县境。
有一回,句容大旱,粮价暴涨,不少百姓断炊。于是巡抚发粮赈灾,让官吏以平价卖出。徐九思将这批粮食一半投入市场,一半煮成粥免费供饥民食用,因此很多人活了下来。同时,他对拒绝借贷而乘机囤积的投机倒卖者一律予以严惩。
徐九思在句容任上,心怀百姓,励精图治,廉洁奉公,求实从俭,特别在恤民、减负、除弊上殚精竭虑,深受百姓爱戴。
由于徐九思“画菜辅官”的事迹影响深远,在他离任八十年之后,笪继良出任江西铅山知县,也效仿其在县衙显目处立石碑,上刻白菜一棵,并题:“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忍则不争
徐九思常提醒自己不要逐名谋利,保持淡泊安贫的心态,誓不与藏污纳垢者同流,决不与贪赃枉法者合污。由于徐九思不畏权贵,秉公办事,得罪了上司应天府尹,被巡抚参劾欲罢其职。当地百姓得知,扶老携幼前往巡抚驻节之地求情,称颂徐公贤德。很多老人哭着说,没有徐公,他们早就在大灾之年饿死了。吏部尚书熊浃深知徐九思之贤,称赞“句容令贤不减古人”,最后徐九思得以留任。
不争名利、不计得失的徐九思,“汲汲于养民,九年如一日”,直至调令送达,每天都有大批民众前来与他道别,致使其行程延迟一个多月。徐九思离开时,乡亲们希望他留几句训词,以为纪念。九思挥泪表示自己没有什么训词,唯独希望他们能牢记三个字:俭、勤、忍。能俭,就不会浪费;能勤,则不会衰败;能忍,就会忍让谦恭,不至于引起无谓的争斗。这些就是他所珍视的做人处世的道理。
入京后,徐九思仍以国家黎民为重。他任都水司郎中时,常亲临指挥现场,不敢懈怠。徐九思致仕后,回归故里江西,兴办义学,布施赈济,招抚流民,兴修水利,领头开荒,依然不改利民初衷。他的贤行一直坚持二十余年,直至其以85岁高龄逝世。老百姓怀念他,建祠以纪念这位“贤不减古人”的清廉官员。(刘海 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