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涌滴不绝,寒意入衾绸。哀彼茅屋人,相向双涕流。玉桂悲粒薪,宁思身上袭?门无丁壮儿,逐役何时休!”李元阳以一首《苦雨叹》,道尽人民之苦。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自古文人之所求,范文正公之所向。李元阳以诗明志,足以见其为官之道与为人之品。
李元阳(1497—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自幼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其对文学历史类书籍涉及更多。明嘉靖元年(1522年)考取壬午科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殿试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在探究理学方面造诣极深,被后世人称为滇中“理学巨儒”。作为本土著名学者,李元阳以其学识和威望,竭力倡导并亲自编撰方志,主要编撰万历《云南通志》、嘉靖《大理府志》,为云南历史的记载和发掘贡献了重要力量。
李元阳为官十多年间,任过县令、府守等亲理民政的地方官,有浓厚的“经世”思想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在担任江苏江阴知县期间,兴修水利,去除积弊,体贴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在荆州府任上时,因为荆襄百里之间没有水井,他带头捐俸为百姓打了几十眼井,并让辖区内各县在规定时间内修复河堤池塘,使沿江州县不受水灾,当地人民将这些水利设施以“李公井”“李公堤”命名,以感激纪念他的仁政。
李元阳的刚直可谓明代标杆,其弟子张居正以李元阳为榜样,用一生践行了清正刚直的为官准则。李元阳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他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直言不讳让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但是并没有改变他的坚持与信念。
李元阳交游甚广,曾与阳明学派的分支,如浙中学派、江右学派、泰州学派、南中学派的学者王畿、罗洪先、罗汝芳、唐顺之等交流切磋,并对儒学经典进行悉心研究,吸收了先贤哲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提出性、心、意、情四种命题,并将“性”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无论圣人、凡人都有本性,但圣人能“复性”,凡人则因外物产生了心、意、情,容易迷失本性。李元阳对事物的中与和、知与识,以及儒学、道统的传承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譬如,他认为“中”是世界的本原,“中率无喜无怒,故为天地万物之大本”,是“道之体也”。“中”是人人具有的“良知”,而且“性”就是“天命”“良知”,是先天就有的。因而,他在政治上主张要以“爱民为主”,治理国家要“节用爱人,己任其劳,处民以佚”。要“以治家之心治其国,以爱身之道爱其民”,如此天下就“无难处之事,亦无难化之人”。
李元阳的人品学识为时人推崇,他的道德文章为后人景仰,李元阳之后的明、清云南省志和大理地区府县志,多为之立传,表彰其事迹。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李元阳的故事,与其同时代的“嘉靖八才子”之一任忠斋,曾评价他:“中溪晚年之学,如霜清岁晏,万象森严,长松在壑,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也。”(黄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