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云南古代清官廉吏 | 喻秉渊:挂印知县 弃官保廉

发布时间:2022-07-12 16:30:54   来源:云南日报

喻秉渊画像

川剧《挂印知县》剧照

喻秉渊(1827—1892年),原名元吉,字福庵,四川恩阳人(旧属四川巴州府管辖)。16岁中秀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同治十年(1871年),喻秉渊会试落第,以举人身份经过朝廷选用,获“大挑一等”,派往云南沾益州任知州,后授保山县知县。任职期间,一心为民,为官清廉,问心办案,功绩卓著,被百姓誉为“喻青天”,朝廷赐“问心堂”匾额。光绪元年(1875年)秋,因其妻弟私受贿赂,喻秉渊感到“问心有愧”,毅然挂印辞官还乡。临别时,云南保山百姓以“万民衣”“万民伞”相送。喻秉渊回乡后,把余生倾注于办学兴学、劝农助农、守廉劝廉。有关喻秉渊刻苦攻读、清廉为官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秉承家风  世代传廉

喻秉渊出生、成长于一个书香不绝,科第绵延的家族,喻氏的祖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世代相传。据1924年《巴中县志校注》对恩阳喻氏的记载:“亦越乾嘉,民物藩庶,国家右文,人重科举,士竞帖括,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虽至寒畯,亦趋于学,应试弥多,人才增盛……男耕女织,家世其业,老师宿儒,终身教授。”

以耕读传家的喻氏一脉,在历史上就有着“三十六年三拔贡入一家”的传奇事迹,故事的主角正是喻秉渊的高祖喻珩、曾祖喻龄懋和喻遐昌。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连续三届,喻珩、喻遐昌、喻龄懋父子三人先后被选中,成为拔贡生,并先后担任掌管地方文教的教谕官职,均以家训严身律己,立德树廉,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喻秉渊的祖父喻贯一、父亲喻焯先继承并发扬了良好的家风学风,虽然未曾入朝为官,但亦是饱学之士,才华横溢。时任甘肃提督的杨芳与喻贯一交好,为其良好的家风、品德所感,书赠“德垂后裔”匾额。喻氏一族无论为官还是为民,世代秉承家风,严格要求晚辈心正为人、清廉为官,传承美誉遗风。

喻秉渊3岁时进入官学读书,严于律己,刻苦读书,小时候由于读书太认真,竟然用糍粑蘸着墨一并吃下,留下了“秀才吃糍粑,笑话传万家”的逸闻。喻秉渊的科考之路并不顺畅,但他立志向祖辈学习,会试落第的喻秉渊在官办的巴州宕梁书院讲学,带头捐资创立为科举士人提供赴考费用的助学组织“宾兴”,资助贫困学生,名望颇高。

问心办案  亲民树廉

同治十年(1871年),喻秉渊任职云南沾益州知州,任职期间每办案件必精推理、细访查,接连洗雪了几起冤案,得到百姓信任,“喻青天”美名逐渐传开。此后,喻秉渊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审案之后回到书房,总要反复思索案情经过,扪心自问断案是否公允,是否做到上不愧于朝廷,下不愧于黎庶。同治皇帝为褒奖他,赐以“问心堂”匾额。喻秉渊将这块匾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分珍惜。由于喻秉渊为官清正廉洁,政声卓著,百姓拥戴,朝廷还赐予“永锡尔极”匾额,褒奖其仁孝之行。

在喻秉渊的悉心治理下,沾益州得以保持稳定发展的局面,各族群众和平相处。由于政绩突出,同治十一年(1872年),调任云南永昌首府保山知县。

拒贿训子  挂印守廉

当时的保山县刚历经连年战乱,匪患未绝,贪腐严重,喻秉渊上任后,首要便是治匪惩贪。喻秉渊身材高大,魁梧健壮,文武兼备,清剿当地盗匪时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很快平息了匪患,呈现盗匪“弃刀买牛”回归生产的安定景象。

保山县盛产金子,瓦渡金矿的几位矿主每年都要联合给当地官员送礼。听说新来的知县官威严厉,大家商量加两倍送礼,凑了一大口袋银子送到喻家。谁知喻秉渊不仅当场拒收,并且严厉训斥来人,称如果不拿走就全部充公。从老家来身边读书的小儿子喻恩恰好看到这一幕,便问道:“爹,你怎么不要银子?我们在老家连饭都吃不起呀!”喻秉渊打了儿子一耳光并加以训斥。他随即召集全家人讲清为什么不能收百姓东西的道理,并反复强调“俸薪身家之外,不可贪占他人之一分一文”。

喻秉渊升堂审一桩杀人案,犯人供认不讳,证人证据确凿。审问之后,吩咐幕僚整理卷宗,申报秋季问斩。此时罪犯却当堂大呼:“怎么,要了银子,还要脑袋吗?”喻秉渊追查原委,才知是自己的妻弟事先收了犯人银两。此事让喻秉渊深感家教不严,有悖家风,丧失官德。为保全清誉,喻秉渊责成妻弟立刻退还赃银,并连夜上表辞职,不待批文,就封印挂冠而去。

然而,这场风波并没有影响喻秉渊在老百姓心中的清廉形象。保山百姓听说喻秉渊要辞官,自发联名劝留,缝织万民衣、万民伞,希望他继续留任,造福百姓。但喻秉渊去意已决,还是毅然踏上了回归恩阳老家的路途。

农耕传家  助学劝廉

喻秉渊的家乡四川恩阳,位于大巴山南麓,百姓民生极为艰苦。喻秉渊辞官回乡后,以耕读传家,劳作为生,积极参与家乡大小事务,尽心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却从不收受一点好处。

与此同时,一心向学的喻秉渊总是念念不忘学子的辛苦,想重修当地考棚。喻秉渊发动家人种植老鹰茶和紫薇花,将所得收益和自己的积蓄全部捐出筹建考棚。因为捐钱让其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家徒四壁。一日来客,家里实在没有可以招待客人的东西,聪敏的儿媳端出一钵清水,里面只有官帽上的两颗铜花铃,并笑称“名誉汤”。时任知县得知此事后很是感动,修建考棚的事因此得到当地官员的大力支持,社会贤达也出资相助,考棚得以顺利重建。为鼓励恩阳学子勤学上进,并能高中状元,在考棚前修了一座石桥,名为“状元桥”。赵云龙 作者单位:云南省纪委省监委法规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