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杨慎与黄峨

发布时间:2022-09-20 14:32:47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杨慎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三叔杨廷仪俱中进士。杨廷和还是武宗、世宗两朝首辅。杨慎20岁应四川乡试,擢易魁。24岁举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殿试第一,授翰林院脩撰,任经筵讲官。明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议大礼”事件,两被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从此僻居云南35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病逝于昆明高峣寓所。在云南期间,他设馆讲学,游历考察,广收学子,著书立说,是明正德、嘉靖两朝的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

黄峨是杨慎次妻,才貌俱佳,博通经史,工于诗文,擅长诗词曲。后世名家评说:“才艺冠女班”,“才情甚富,不让易安、淑贞”“夫人篇什,云蒸霞烂”。著有《杨状元妻诗集》《杨夫人词曲》等。黄峨不但才名出众,而且在杨慎流放云南永昌卫期间悉心照顾公婆,极为孝顺,得到时人称颂。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黄峨出生于四川遂宁官宦人家。其父黄珂历任农阳(今湖南汉寿县)知县,因精勤吏治,擢升御史,在京供职。其母聂氏,知书识礼,严于家教。黄峨幼年聪明伶俐,在其母的教导下,好学上进,书法琴艺精通,诗文词曲当行。

明正德九年(1514年),黄峨已到适婚年龄,她向其父表明心迹,要选像杨慎那样学识渊博、志趣高尚的人做郎君。后来,黄珂辞官携带家眷回到老家遂宁。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慎以养病为由,回到四川新都。不久,其夫人王安人病故。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杨慎续娶黄峨,被当地人赞誉为“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黄峨陪同杨慎到京城复职。黄峨在京城官邸操持家务,夫妻2人生活惬意。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明武宗病逝,由其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即嘉靖明世宗。嘉靖皇帝登位不久,他要把已故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尊为“皇考”,享祀太庙。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认为与《皇明祖训》的礼法相悖,竭力反对。嘉靖三年,世宗下诏尊亡父为“恭穆皇帝”,朝臣群情激愤。杨慎率撼门哭谏,两次遭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

黄峨得知杨慎流放云南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她匆忙收拾行装,带着仆人随丈夫登舟南下,誓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黄峨与杨慎一行入扬州、进南京,南京的友人特备美酒佳肴招待。临到隆冬时节,杨慎一行才离开南京,舟行至江陵(荆州市),改走陆路;进湖南、经贵州再到云南。云贵高原山川险峻,道路崎岖,杨慎不忍累及妻子黄峨,坚持要黄峨顺长江回四川新都。杨慎在与黄峨离别之时,写下《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峨手捧此词,悲痛欲绝,她在回四川新都的途中写下了《罗江怨·阁情》词4首。回乡后,黄峨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照顾公婆,操持家务,为杨慎排难分忧。一年中秋,黄峨来到桂湖,见到杨慎早年沿湖种植的桂树正在绽蕊飘香,触景生情,吟出《桂湖夜月》:

月白湖光净,波寒桂影繁。

人间与天上,两树本同根。

诗文表达了她期盼与杨慎永不离分的夙愿。回到榴阁,又写下了《黄莺儿》散曲:

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此曲后来寄到杨慎手中,杨慎读到这首曲更加赞赏和怀念黄峨。明嘉靖五年(1526年),辞官还乡的杨廷和病势沉重。杨慎闻讯回乡探望其父,其父病痊愈后,黄峨随同杨慎来到云南,成为杨慎讲学、著书的好帮手。

明嘉靖九年(1530年),杨廷和病故,黄峨回乡挑起了持家重担。因杨慎远在云南,锦书难托,黄峨写下了著名诗篇《寄外》: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在滇西之涯的杨慎接连写下《离思行》《画眉关忆内》等诗篇。杨慎既得罪时君,能够赦免还乡的机会渺茫,黄峨由期盼到期望再到失望,她在《寄升庵》诗中写道: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黄峨写的诗词曲大多数是感伤杨慎流放云南边陲的幽怀之声,语言清新直率,情真意切,酣畅淋漓,被后世文人所传诵。黄峨比杨慎小10岁,杨慎病逝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离世10年后,黄峨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去世。后人将黄峨与杨慎合葬于四川新都桂湖。(蓝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