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月24日晚,我刚进家门,就看见7岁的儿子手拿《一年级古诗背诵50首(注音版)》在沙发上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儿子生性顽皮,整天爬高上低,跟个猴儿似的,没少让我操心。但在背诵诗歌方面,他却是难得地让我省心。他还不太明白诗歌的真正含义,但依然背得很投入,而且很快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我坐在他身边,心里很欣慰。突然,儿子问了一个让我猝不及防的问题:“爸爸,李绅是个农民吗?他种过地吗?”望着儿子瞪得圆圆的大眼睛,我尴尬万分,因为两首《悯农》我能倒背如流,对李绅其人我却知之甚少。我心里主观地认为,既然李绅能写出《悯农》这样的诗歌,肯定是个悲天悯人、爱民如子的诗人。于是,我不懂装懂地对儿子说:“李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体察民情,深知民间疾苦。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农民劳作艰辛、生活不易,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接着背其他诗歌去了。
把儿子应付过去后,我决定查找资料,对李绅来个大起底,明天再好好地讲给儿子听。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李绅的前后“变化”让我始料未及、大跌眼镜。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人间疾苦。但李绅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善于写文作词,最终“学而优则仕”,并官至尚书左仆射同平章政事(即宰相)。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在观稼台上望着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悯农》。《悯农》(其一)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告诫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悯农》(其二)开头描绘了一派丰收景象,但由于封建剥削,勤劳的农民却食不果腹,活活饿死。
按常理来说,李绅同情穷苦百姓、忧国忧民,为官从政后肯定能够勤政为民、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成为一代能吏和廉吏。但世易时移、陵谷变迁,步入仕途后的李绅热衷于吃喝玩乐,生活上极尽奢靡之能事,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并且“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民间传说李绅喜欢吃一道鸡舌做的菜,每餐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每只鸡只取鸡舌这一小部分,其余的统统扔掉,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一顿饭要花费千百贯钱。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赠李司空妓》一诗中也间接反映了李绅生活奢侈的一面。刘禹锡受邀到李绅府上做客,被李府的歌伎深深吸引,于是希望李绅将歌妓赐给自己,并写下了“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样的诗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司空(即李绅)见惯了这些排场,心中毫无波澜,而我这个苏州来的刺史,却早已经被吸引得断肠了。诗中的“司空见惯”后来成为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看得多了不足为奇。李绅正常的俸禄肯定不能满足他的奢靡享乐,他的开销绝大部分都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李绅任淮南节度使时,漠视当地百姓的疾苦,向当地百姓收取大量的苛捐杂税。当地百姓因为赋税过重不得不背井离乡,纷纷渡江避难。但李绅对此却不以为然:“百姓就好比手中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都会留下,那些离开的都是秕糠,根本不值得在意。”
追其根溯其源,李绅的蜕变,在于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职务的晋升,丢掉了“悯农”的初心。初心就是本心,是最初的心愿或信念,是一个人出发的原点,也是前行的“指南针”和“压舱石”,包含着真诚与进取的精神品格,时刻提醒我们牢记来时的路,看清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石可破不可夺坚,丹可磨不可夺赤。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把初心和使命熔铸在血脉之中,无论环境、地位、权力如何变化,始终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严以律己,始终保持廉洁风尚和道德操守,展现出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等党的优秀干部,无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来没有忘掉共产党员的政德和操守,一辈子衷心向党、丹心报国、赤心为民。
不做李绅、不忘初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查办的违纪违法案件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以今日而忘昔日”,随着职务的晋升,个人品德不升反降,气节逐渐凋敝,为了一己之私走上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与初心背道而驰。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和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如果放松自我改造和约束,很容易在职务和权力变化中移心改色、偏离航向,最终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我们要时刻接受党性教育、初心教育,形成学思践悟、细照笃行的思想自觉,构筑起抵御各种病毒侵染的坚强防线。要坚持学习改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坚守初心、永葆本色,在时代风雨和具体实践中成就无悔人生。(刘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