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天下本务

发布时间:2020-03-10 14:31:4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这繁忙的春耕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还专门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全国分区分级恢复生产秩序,开展春季农业生产。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生产与节令密切关联,即使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也必须争分夺秒抢抓春耕,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春播面积,稳定夏粮产量,打赢农业生产的开年第一仗。

事实上,中国人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来源于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古代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社会生产生活。因此,人们始终把春耕视为开年的头等大事。

正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在古代,农业被认为是天下之本,人们主张遵循时令、不违农时。唐代贞观年间,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迎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政府曾将一项重要的国家典礼由二月推迟到了十月,而其中的原因是二月正值春耕大忙时期,举行典礼需要招募兵丁,必然耽误农事活动。

可以说,盛唐时国家繁荣的原因之一正是当时推行了许多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保障了粮食供应,最终国富民强。林则徐说:“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之本务。”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粮食是重中之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古代农书也大都有类似观点,四大农书中的《农政全书》以“富国必以本业”为主导思想,《氾胜之书》有“夫谷帛实天下之命”的论述,而《农书》《齐民要术》的撰写也都寄托了作者以农业改善民生的愿望。

事实上,粮食生产供应不仅关系人民生活、国家贫富,而且涉及国家安全。墨子对粮食安全问题有过论述,他指出粮食生产是圣人治国的法宝,将“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列为危及国家安全的七种心腹大患之一。为解决粮食问题,他提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的观点,强调国家至少要储备能够支撑三年的粮食,“令民家有三年蓄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而古人建立仓廪系统来储藏粮食以预防饥荒和战争的行为,可以说是对墨子这种粮食安全思想的延伸。

如果说墨子从理论层面作出了分析,而管仲则通过实践告诉我们粮食的战略意义。《管子》记载,齐桓公想要攻伐楚国,又害怕楚国强大无法成功,就向管仲请教。管仲便让齐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活鹿。楚王得知此事,大力支持楚国百姓捕捉活鹿卖给齐国。于是,楚人纷纷放下农活,上山捉鹿。就在此时,管仲让人悄悄收购楚国粮食。后来,楚国卖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囤积的粮食也比往常多了五倍。当楚国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关闭国界,中止通商。结果,楚国十分之四的人都逃到了齐国。不过三年,楚国就投降了。可以说,楚国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什么年代,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纵观新中国70年建设历程,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坚定走粮食安全之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意义不言自明;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力组织好春耕生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更加重大。(谢毅)

©中共云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滇ICP备190044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