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常和同僚出游。有一次,他们看到路边的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欧阳修让大家都试着描述这件事。其中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认为他们的说法都过于复杂:“如果让你们编撰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啊!”于是有人问:“那您说怎样写呢?”欧阳修答道:“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仅用六个字就将一场事故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谓笔墨至简、意蕴至丰。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至简文风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人的文字水平和思想境界。大道至简,欧阳修不仅行文至简,为政也以宽简为要,文品与人品高度统一。据《宋史》记载,欧阳修“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他认为,“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在任职开封知府时,欧阳修“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
行至简之政,是中国几千年的治国理政智慧。孔子主张仁政和德治,提出“居敬行简”,认为执政者要以高度的道德自觉和仁爱之心,行简要之政,以达天下之善治。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提倡无为而治、简约治国,讲求治国之艺术。北宋王安石曾对宋神宗说:“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
行至简之政,就是要弃虚务实,以便民安民为要务。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描述了郭橐驼种树时,摒弃许多烦扰、虚套的形式,采取“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道,结果树木反而根深叶茂。同理,为政至简亦如种树,关键在于“事不烦而民不扰”。
古往今来,凡仁者之政,大都深谙此道。汉朝初年,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生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执政者大行简政之道,革除严刑苛法,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终成“文景之治”。唐太宗推行简政省官,大力精简国家机构和政府官员,强调“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由此开创“贞观之治”。
大道至简、居敬行简不仅是传统时代治国理政的智慧,更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无论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是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为了通过简化程序、精简环节等简政放权举措,优化服务水平,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至简之要,要在务实。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将居敬行简的理念贯穿到工作中,摒弃繁文缛节,不搞形式主义,突出实干,务求实效。行文谨言简约,畅达省净,力戒空文;开会发言直奔主题,干脆利落,要言不烦;为民办事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环节、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理效率。总之,要把更多时间精力花在干事创业、优化管理与便民服务上,真正做到“事不烦而民不扰”。(余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