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职守的钱沣

发布时间:2019-09-27 08:28:1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清朝施有奎《钱南园先生像赞》中写道“身致富贵,躬守清贫。亦严履蹈,不苟笑嚬(意为皱眉)。正色立朝,遇事直陈。戆章每上,权杵怒嗔。公不为动,中心安仁。”其所赞颂的人物是乾隆年间与刘墉齐名、号称“瘦马御史”的云南昆明人钱沣。

钱沣(1740年—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考中进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一生刚直清廉,尤其是在两任监察御史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监察御史的本分。

钱沣家境一般,但从小便受到较好的教育。钱沣祖上世代读书,后来家道中落,父亲为银匠,以手艺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他的教育则主要由母亲承担,母亲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常以圣贤的故事教育他。他本人亦重视品德修养,曾说:“立品必自慎独始,于人所共知之者而犹不检,独中岂可复问?”

钱沣兄弟姐妹多,身为长子的他每天除读书外,还要帮助父母照顾家庭。他学习刻苦,年少时即显才气,且志向高远。《钱南园先生别传》称他“少有大志,举止岸然。少长,从塾师游,闻古贤人杰士,辄慨然欣慕。”他为官后亦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心态,在经济上很吃紧。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钱沣从昆明回京复职,连路费都无法拿出,即使这样,当本地官员打算赠他路费时,他也婉言谢绝,最后拿着亲戚借给他的钱才回京复职。他双亲去世时,尚需典当家业或向朋友借钱办理后事。正是钱沣在生活中的两袖清风、不慕浮华,使他能在御史生涯中秉公执法、仗义执言。

钱沣为人正直,既不向权贵低头,更不肯同流合污。姚鼐在《南园诗存》序中写道,“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和珅虽权倾朝野,钱沣不仅不向其献媚,且敢于向朝廷上书言其短。钱沣曾言国家设立言官,原是想借此拾遗补缺,剔奸除贪,倘若大家都尸位素餐,致使豺狼遍野而朝廷不知,那还要耳目之臣干什么?钱沣言必行,行必果。他勇于弹劾和珅的同党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称他们“吏治废弛,贪婪无餍,各州县库皆亏缺……”

山东巡抚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四川总督文绶的儿子。国泰与前大学士于敏中之弟于易简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贪纵营松,征赂诸州县”。仗着父亲是总督,自己又与和珅关系非同寻常,他贪赃枉法、无恶不作。钱沣等人受命赴山东实地调查,和珅想包庇此事,帮国泰蒙混过关,便派家仆通风报信,结果被钱沣察觉。到了山东后,钱沣不动声色,坚持要查库,此举得到同行的山东籍官员刘墉的支持。“国泰闻使者将至,假市银补库。”国泰得到和珅的密报后,已向富商大贾借银两冒充官银放在仓库里。钱沣查库后发现每锭银规格不一、颜色不同,与官银的整齐划一截然不同。钱沣了解到库房之银是从各富商处暂借的,宣布请相关商贾速来认领,否则封库充公。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为之空”。事已至此,和珅亦感无能为力,钱沣等人据实禀报朝廷,国泰、于易简均被治罪,结局大快人心。

在钱沣的御史生涯中,国泰案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案,他敢于与权倾一时的和珅直接较量,真不愧是御史之典范。御史的眼中揉不得沙子,对于他认为处置不当的事,不论事大事小,他都必须向朝廷表达自己的意见,否则便是失职。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发生灾荒,一些州县谎报灾情,冒领赈济,时任陕甘总督毕沅未认真核实便上报了朝廷。事情败露后,乾隆让毕沅自己确定惩罚标准,毕沅主动认罚,上缴白银五万两以充军饷。御史钱沣认为此事处理不妥,毕沅应当参照冒赈罪名予以惩处,并疏言:“冒赈折捐,固由亶望(指甘肃布政使王亶望)骫法,但亶望为布政使时,沅两署总督,近在同城,岂无闻见?使沅早发其奸,则播恶不至如此之甚;即陷于刑辟者,亦不至如此之多。臣不敢谓其利令智昏,甘受所饵,惟是瞻徇回护,不肯举发,甚非大臣居心之道。”据《清史稿》记载,朝廷采纳了钱沣的意见,使得一品大员毕沅连降两级,降为三品,一年后才官复原职。此事在官员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钱沣工作兢兢业业,生活上勤俭朴素,以致积劳成疾。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钱沣病倒了;再加上长期营养跟不上,钱沣最终卧病在床,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去世。《南园诗存》序载“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殒。”

钱沣不仅在政坛上享有清名,而且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绘画方面,他尤其擅长画瘦马,故被称为“瘦马御史”。

钱沣为人清正、为官清廉、多才多艺,是云南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滇中第一完人”。(肖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