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开国将军的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19-08-22 08:30:0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洪学智(1913年—2006年),安徽金寨县双河镇黄鹄村小河口人。曾任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副师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林维先(1912年—1985年),安徽金寨县南溪镇人。曾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新四军第7师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曾绍山(1914年—1995年),安徽金寨县人。曾任红四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秘书,师司令部参谋。1950年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政委,济南军区顾问等职。

在安徽大别山金寨县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他们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建立不朽功勋,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初心不改,严以律己、艰苦奋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子孙后代。

洪学智:“你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洪学智十分注重家庭建设,他对子女的爱体现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上。洪学智的三女儿洪炜和丈夫金元都是1965年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上个世纪70年代,洪炜所在的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教研室承担了国防科委和教育部联合下达的研制高强度、高模量新型纤维的任务。该项目属国防军工项目,国内无先例,难度很大。洪学智知道后,鼓励她要知难而上、刻苦钻研,一定要做出成绩,为国争光。洪炜与课题组的教师们历经近10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科研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8年,洪学智的女婿金元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当时,部队医院急需工科院校研究生,金元被分配到301医院超声波室工作。到医院报到后,洪学智非常认真地找金元谈了一次话,对他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努力学习新业务、新技术,认真钻研、做出成绩;二要多联系群众,尤其要向老专家、老教授学习;三要少说话、多做事。

金元遵从老将军的教导,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与同事合作发表论文10多篇,与军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了《临床超声诊断学》等4部专著,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分册)中“超声诊断”条目的撰稿人。

由于科研成绩突出,1985年金元任301医院党委常委兼科训处处长,负责全院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1987年,总后勤部让301医院民主评议推荐副院长候选人。根据专家推荐,301医院党委将金元作为副院长候选人之一正式上报总后。洪学智看到301医院报上的名单后,立即把金元找来,问:“医院推荐你当副院长,你知道吗?”

“一开始我不知道,后来听说了。”

“我是总后勤部部长,如果我同意你当301医院的副院长,我以后怎么领导301医院的工作?这个问题你想过没有?”

金元说:“爸,您的想法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您,我也会这么考虑的。您放心,我还年轻,当不当副院长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301医院的科研和训练工作抓好,落实您把解放军总医院办成第一流总医院的要求。”

“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好,你今后的路还长着呢!”就这样,洪学智把金元的名字从候选人名单中划掉了。虽然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但洪学智出于公心的举动,让女婿心服口服。金元说:“父亲始终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做着表率,我心里没有埋怨,反而对他更为敬重。”

林维先:“灾情就是命令”

1975年,林维先的三儿子林军是坦克11师通信营(驻河南确山)的一名战士。8月初林军休探亲假回湖北武汉的父母家,经过一天一夜的辗转,第二天早上才进家门。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林维先见到儿子先是有些诧异,接着就问:“你怎么回来了?”林军告诉父亲,是休探亲假回来的。林维先关心地问了下儿子途中的具体情况,而后话锋一转,说:“你刚走四个多小时,你们驻地附近的水库就因特大暴雨溃坝了,现在是一片汪洋。”在给林军讲述了目前灾区的情况后,紧接着林维先就给林军下了命令:“你在家吃完早饭,然后赶紧回部队参与救灾!”

此时的京广线已经被大水冲断,林军随口问道:“京广线都被大水冲断了,我怎么走啊?”林维先一听,立刻火了,大声说:“虽然你在休假,部队也没要求你归队。但是,灾情就是命令!你要牢记军人的职责,赶快回部队去参加抗洪救灾!现在你的战友都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你是我的儿子,就更应该做表率!”说完,林维先就到救灾指挥部值班去了。父亲的话让林军深感惭愧,他吃完早饭后就匆匆踏上了归队的征程。历时两天半,返回部队的林军马上投入到灾民安置和疏散工作中……

后来据林军回忆,这段只在家待了两个小时的休假经历成了他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父亲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思想境界让他受益终生。

曾绍山:“长大后要自力更生”

曾绍山的女儿曾明顺回忆说,她上初中时,一位首长夫人到家里做客,当看到时任沈阳军区政委的曾绍山家里除了被褥之外,其他用品都是公家配发的后,她感到十分吃惊。曾明顺清楚地记得,看到父母用的枕头后那位首长夫人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没有合上,因为她看到枕芯里面填的全是小孩子穿旧穿破的衣服。

曾明顺说,父母一生都非常简朴。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穿着一身布军装,母亲穿的也很朴素,姐妹仨从小穿的衣裤都是姥姥和母亲一针一线手缝的。1965年,曾明顺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母亲送她两双袜子。这两双袜子是把新布袜从底子中间剪开,翻上缝好,再在下面缝上袜垫。这种袜子不好看,但很结实。当年,市场上已有尼龙袜,自制的袜子显得很土,曾明顺便被同学嘲笑。但曾明顺回家后观察到,父母穿的都是这种布袜子。

“父母是我人生最好的老师。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的言行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曾明顺回忆说,小时候,父母经常对我们说,长大后一定要自力更生,不要有依靠父母的思想。

1970年,曾明顺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210医院当卫生员。当年大连缺淡水,需要卫生员们每天用扁担挑井水到各个科室。由于在高三下乡时学过挑水,所以她每天挑的水都最多。医院里有的患者看到了,就写了表扬信贴在走廊里:“希望大家向曾明顺同志学习,她是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很能吃苦,很能干。”领导和同事们看到表扬信都忍不住笑了,患者竟把曾明顺当成从农村来的孩子。

1972年,曾明顺调到铁道兵10师47团卫生队工作。她所在的部队驻在陕西省安康地区旬阳县蜀河镇,那里当时是全国没有通公路和铁路的极少数县城之一。部队的工作是和民工们一起修铁路,大部分时间吃不上新鲜的蔬菜,住的是活动板房,条件非常艰苦。许多人根本不相信她是高干子弟,认为高干子弟不可能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来工作,但曾明顺工作勤恳,从没叫苦叫累。

1975年,曾明顺在北京卫戍区4师医院工作,经常和战友们一起下乡巡诊,到农场劳动……曾绍山趁到北京开会的空隙看望女儿,他直接走到曾明顺住的筒子楼,和她的邻居打招呼、拉家常,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将军。(胡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