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吏陈希亮

发布时间:2019-08-20 08:17:2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这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又称飞桥,这种桥梁的设计者就是陈希亮。汴河是北宋都城开封的经济命脉之一,航运十分繁忙,这种飞桥不在水中立柱,方便大船往来,避免船只壅塞河道。

大文豪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他人作行状墓表,实则并非不作,但是数量确实极少。在这个人去世十四年后,苏轼担心他的事迹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湮没,遂破了自己平生的旧例,撰写了一篇杰出的宋代人物传记。这个人就是陈希亮。

陈希亮是苏轼的四川老乡,字公弼,眉州青神(在今四川眉山)人。他曾任长沙知县、房州知州、凤翔知府、开封府判官、太常少卿等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能臣良吏。

目光如冰,人皆惮之

陈希亮自幼聪明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陈希亮考中进士,走上仕途。陈希亮就任的第一个职务,是长沙知县。当时县里有一个叫海印的和尚,很有手腕,广结权贵,仗势侵占老百姓的良田园林。地方官府慑于其“树大根深”,老百姓更是敢怒而不敢言,对海印横行霸道毫无办法。闻知海印的劣迹,“官卑职微”的陈希亮不畏权贵,直接按照律法逮捕惩治了海印,全县百姓为之震动,无不敬服这位刚正不阿的“陈青天”。

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评价陈希亮:“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在陈希亮转任京东转运使时,潍州参军王康赴任,路经博平,绰号“截道虎”的恶霸殴打王康和他的女儿几乎致死,官吏们惧其恶行都不敢过问。陈希亮得知后,下令逮捕了“截道虎”,并将之流放海岛,同时,上书弹劾故意放纵的相关官吏,数名官员被免职。

为人仁慈,严而不残

苏轼在《陈公弼传》中写道:“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陈希亮嫉恶如仇,秉公执法,但他生性仁慈,虽然严厉却并不残暴。

陈希亮对于自己的属吏十分严格,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愿意给犯了错误的属吏改过自新的机会。还是在长沙任官时,有个叫曾腆的老吏,欺负陈希亮年少,竟然就在陈希亮的眼皮底下干起了玩弄法律的勾当。陈希亮知道这种事情有一就有二,且一定不止曾腆一个人这么做。他首先抓住曾腆这个典型,问罪于他,曾腆惊慌不已,连连磕头,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希亮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之后,陈希亮要修筑县学,曾腆主动捐资,并送自己的孩子进学校读书,后来他的孩子中还有考上进士的,“卒为良吏”。

陈希亮任房州知州时,房州没有军队守备,陈希亮便率领几百名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锻造出一支声震山南的铁军。有数百名殿前侍卫追捕盗贼到了竹山,这些侍卫在当地对百姓做下暴虐之事。有人怀疑他们是盗贼,陈希亮便立即率领士兵抓捕了他们。其他官吏和士兵请求斩杀全部侍卫。陈希亮没有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其他侍卫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罪。

吏能突出,为世所赞

陈希亮不但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还颇具吏能。在众人夸奖苏轼政声卓著,有吏能时,苏轼回答道:“于欧阳公及陈公弼处学来。”在与友人聊天时,苏轼对陈希亮的吏能也是推崇备至:“吾蜀前辈有吏能者,唯何圣从、陈公弼二人而已……”

宋嘉祐二年(1057年),陈希亮任开封府判官,当时积压的案牍成千上万,陈希亮废寝忘食审判案件,并会同州、县幕僚共同处理,仅用九个月时间,便办理了三分之二的积案,其中的一个案子便是荣州盐税案。

当时荣州有十八口盐井,因盐水枯竭,逐年减产。税官们不顾盐户疾苦,仍按照往年的标准征收盐税,造成大批盐户破产,被没收财物抵还税款的就有三百多家。陈希亮查明此案后,立即向盐户们退还了没收的财物,并酌情实行减税,使得广大盐户得以重新恢复生产。

庆历六年(1046年),陈希亮任宿州知州时,设计建造了一座横跨汴河的“飞桥”,这种飞桥没有立在水中的柱子,便利行船。汴河是宋朝朝廷的命脉,通过大运河转运的物资,都要汇聚到汴河上,再转运到开封。朝廷因此下诏褒扬陈希亮,并大力推广这种“飞桥”建筑法。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桥就是“飞桥”,因其如虹,又称“虹桥”。

纵观陈希亮一生仕途,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心系百姓的胸怀。他任凤翔知府时,该县仓库储粮已达十二年之久,正愁陈粮腐烂,不料当年发生饥荒。陈希亮断然决定,开库向老百姓出借粮食,以解民众燃眉之急。粮官害怕粮食借出去了收不回来,因此顾虑重重。陈希亮便以身作保,让粮官答应开仓,结果当年秋天大丰收,百姓的借粮全部还清,仓库里的陈谷也换得新谷。

还有一次,陈希亮在滑州任职时,正赶上州内河水暴涨,河堤即将决口,陈希亮召集众人防守堤坝。他自己身先士卒,住在有决口危险的屋子里坐镇指挥,官民流着泪劝他离开,他却“坚卧不动”,直到洪水退去。

回顾陈希亮的一生,才能突出、政绩卓著、受民爱戴,无怪乎《宋史》评价他:“其良吏与。”(邓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