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有一项名为“杨炯出巡”的民俗活动从唐朝传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村民们从高家镇盈川村杨炯祠出发,抬着杨炯塑像,敲锣打鼓,走过当地16个村庄28个站点,以祈人寿年丰,国泰民安。2017年,“杨炯出巡”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让乡民们千百年如一日地祭祀,杨炯究竟因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自幼聪明好学,十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武周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县(今衢州市衢江区)首任县令,卒于任所,后人称为“杨盈川”。
如意元年秋,已过不惑之年的杨炯奉诏入衢,“选授盈川令”。早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豪气而一直不得志的杨炯,自然想有一番作为。“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是他对自己的期许。
盈川设县之初,盗贼猖獗,百姓饱受蹂躏。杨炯认为民受苦的根源在官,到任后,他将“治官”摆到重要位置,《杨侯祠碑》写道杨炯“于吏严酷,容或有之,盖吏多枭獍(一种凶恶的兽),不严则扰民,酷则不敢犯……”施以重典之后,官吏有所收敛,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
为官者要看破钱和权谈何容易,但杨炯却能看破二者,提出“以不贪为宝,均珠玉以咳唾;以无事为贵,比旂常于粪土”,把不贪的美德当做无价之宝;对于旌旗招展的豪门富户视如粪土。好友宋之问称赞他“惟子坚刚,气陵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
杨炯对属吏严格,对百姓却十分宽和,是位急吏缓民的好官。衢州一到盛夏,酷暑袭人,缺水少雨,盈川也不例外。每年盛夏,杨炯都会冒着酷暑,走遍28都68庄,察看民情农事,了解乡间疾苦。杨炯更针对旱情,带领百姓挖溪建塘,修筑“九龙塘”时,因资金不足,他将自己的俸禄和为人撰写碑文所得的钱都捐献了出来,至今人们还将此塘称为“杨塘”。杨炯在任短短三年,卒于盈川令任上,虽然任官时间不长,但“余韵”却很长。“吾乡人崇祀惟谨,至今弗衰。”一千多年来,每年六月盛夏,盈川村村民都会抬着杨炯塑像,循着他在民间巡访的脚步,探寻着他为百姓谋福祉的踪迹。
百姓心中有杆秤,谁为民着想、为民办事,谁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杨炯祠内旧有联云:“当年遗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瀫水江旁千秋俎豆”。民国《衢县志》也称:“其祠祀历千载而不衰,非有功德于民不能几也。”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终将杨炯恪尽职守、爱民清廉的每一刹那冲刷成永恒,铭刻在盈川大地。(沈然 张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