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以公不市恩

发布时间:2019-12-11 09:22:1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史籍记载,大权在握的明朝宦官王振为培植私党,提拔同乡薛瑄为大理寺左少卿,以为后者会感恩戴德,谁知薛瑄却说:“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当时朝中大部分官员都在想尽办法巴结讨好王振,而薛瑄不攀援不依附,足见其公正刚直与铮铮风骨。王振虽然权倾一时,党羽遍布,最终还是落得千古骂名,而薛瑄则一辈子耿介端正,死后“从祀先圣庙庭”,受后世敬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之所以备受推崇,正是因为官职乃国家公器,举荐贤能必须出于公心。然而,真正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却非易事。纵观历代史籍,不乏王振之流,把公职当作私器,于我善者则荐之,于我恶者则去之,私相授受、结党营私之。明人陈沂在《畜德录》中记载这样一则小故事:成化年间,万安辅政,其孙子万弘璧与麻城人李文祥同榜登科,为笼络李文祥,万安让其孙子邀请他来家中做客,并请他做《题画鸠》,李文祥提笔写下:“春来风雨寻常事,莫把天恩作己恩。”拿推荐任用做人情,往往会自取其辱,受到正人君子的蔑视与抵制。

大凡有识之士,在选人用人上,多能以秉公心、“不敢借此以市恩”自励自勉。南北朝时大臣徐勉在别人觍颜求官时,笑道“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钦佩其正直机智。羊祜作为西晋开国重臣,深受晋武帝器重,他为人正派,“嘉谋谠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凡所进达,人皆不知所由”,举荐了谁,外界无从知晓,被举荐的人也不知道是他所为。北宋寇准被免去枢密使职务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讶地说:“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寇准心中不快。不久,寇准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入朝拜谢时得知是王旦力主推荐的,非常惭愧,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

关于如何选用人才,汉代董仲舒认为:“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所谓“贤能为上”,就是既有德又有才,只有这样,才能激浊扬清,匡正社会风气。如果不是“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而以个人关系亲疏、利益关系深浅作为标准,就是所谓“市恩”,我举荐了你,我就是座师和宗主,你就是我的门生或故吏,就得感恩戴德,和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荣辱系之。如此这般,原本正大光明之事,一经交易勾兑,荐举者市私恩,被荐者成私党,结果必定山头林立,百姓陷于苦难。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人用人导向问题,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前不久,中办印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强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从严管理干部要求,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今日之中国,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更需猛将良才,更需大批忠实可靠、德才兼备的实践者、开拓者、奋斗者。要存知人公心、去门户之见,以公心“育才造士”,建设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共同推动伟大事业破浪前行。(李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