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这是哲人对于环境的思考: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日,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日前,媒体报道了塞罕坝“80后”护林员邹建明一家三代人的护林故事。作为一名“林三代”,邹建明自幼听着祖辈造林的“传奇故事”长大,大学毕业后从父亲手中接过护林的“接力棒”,从此守护120万亩林海的责任,便落到了他和同事们的肩上。早在半个多世纪前,300多名大学生和林场工人,响应国家号召,在原本“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北高原上,用几十年时间建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如今,这里大树参天、松涛阵阵,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一草一木皆有情,人类怎么对待大自然,它就怎么回馈你。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它就给你一个清澈明亮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与山川草木“若比邻”的交情。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天下之病”许多都是由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现实中,不少人尝到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甜头,也有一些人自食了“雾霾蔽日”“河流染色”的恶果。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脚下的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山一水,与今天息息相关,与明天紧紧相连。进入新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宝贵,人们切身地感受到:山川绿起来,环境美起来,生活才能好起来。10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等事项。会议强调,垃圾分类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要在条例修订的同时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和方式介绍,推动垃圾分类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垃圾分类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
青少年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志愿者。日前,共青团中央印发《“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3年)》。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在青少年中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动员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与自然的善恶交集,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好与坏。任何一个地方生态的破坏,威胁的终将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陈军 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