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创造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19-10-09 08:12:5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说文解字》:“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匠的本义是木匠,这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随着社会发展,“匠”的涵义不断扩大。据《论衡·量知》记载,“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塪,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可见,“工匠”不仅可指手工艺者,还因为人们所掌握的不同技能,泛指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

《庄子·养生主》有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正是由于庖丁以“工匠精神”对事物现象、规律的执着追求,才有了“莫不中音”“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效果。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代名词,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鲁班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反复的钻研、思考,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工具,被古代建筑工匠尊称为“祖师”。人们常常用“班门弄斧”“我身雕刻刀,细微达分毫;举世竟谁比,鲁班窃皮毛”等来形容鲁班的高超技艺。

对产品和工艺的不断雕琢,是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一种精神,也是敬业和奉献的体现。唐代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记载:“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隋朝著名桥梁工匠李春,奉命修建赵州桥,他认真总结前人的建桥经验、考察河道地形地质后,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并精心施工,建成存世至今已1400多年的桥梁。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南齐书·祖冲之传》中“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的记载,反映出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重大贡献。此外,他还花精力研究机械制造,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精于细节的执着,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才能使自己的“产品”由小做大、由大做精、由精做强。清朝时期著名工匠罗经大师吴鲁衡以精益求精、精湛缜密的工艺,形式承继古法而又适时创新,精心制作的日晷、罗经、指南针等,产品曾畅销国内,并先后传入东南亚和欧美。

新时代,构筑美好的新世界,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医生需要救死扶伤、沉稳细心的工匠精神,教师需要诲人不倦、探索研究的工匠精神,企业家需要严谨细致、卓越创新的工匠精神,制造者需要独具匠心、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等等。全社会应当弘扬、发展工匠精神,使其成为新时代劳动者严谨专注、坚定踏实的实践追求。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发展,迫切需要敬业、精业的工匠精神。无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长期坚守、刻苦钻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投入、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来付出,推动工艺方法、传统技能的传承与创新,使“精品”层出不穷,让“工艺”历久弥新,我们才能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