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多年来,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的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榜样,带领边境拉祜族同胞转变发展观念,用科技增收致富,1987年他被省绿化委员会表彰为“绿化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就是普洱市西盟县力所拉祜自治乡老党员周金贵。
用行动响应党的号召
六十年代初,年仅16岁的周金贵初中毕业,怀着一颗立志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他回到了西盟县力所拉祜族自治乡南亢村老寨。1984年,他成为寨子的小组长兼科技宣传员、记分员。那时,他经常到农户家中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科技知识,可几乎没有老百姓响应他,也不愿用自家的田来做“实验”。1986年,他被选派担任力所乡政府科技干事,尽管加大了宣传力度,可是老百姓还是持观望态度。他找镇领导诉苦,领导却安慰到:“老百姓知识水平有限,思想不解放,特别是现在没有人带头,看不见实实在在的效益,要老百姓相信这些新技术很难。”
看到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想起领导的话,1988年,他心一横,辞去了乡里的工作,顶着压力,瞒着家人租来332亩荒地,带着7名群众,带头推广使用新技术发展茶产业,立志要发挥自己有文化、懂知识的长处带领老百姓闯出一条“科技致富”的路子。
在茶厂创办之初,家人不支持、不理解,甚至连自己的结发妻子都极力反对,寨子里的老百姓更是对他不种田却要种什么茶叶质疑不断,加之当时乡政府财政困难,在资金上很难给予支持。周金贵的创业之路困难重重,最艰难的时候,他没钱买米,只能与家人吃面条、米糠度日。面对重重阻力,周金贵没有退缩,他一方面把所有的积累和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开发种植茶叶上,小到茶树行距、间距,大到施肥、用苗他都亲自动手,一方面积极向乡党委政府请示汇报争取技术和资金支持。经过几年地不懈努力,茶园终于初步形成了规模,1995年茶叶生产总值达到了11万元。寨子里的老百姓亲眼看到科技种植茶叶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他的带动下,周边20户农户也种起了茶叶,近90人增收致富。
把党的光芒照进茶园
周金贵经常说,1987年入党时,他站在党旗前的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他一辈子的承诺。30年来,他始终把党员这个“第一身份”摆在首位,特别是茶厂建立之初,上级党组织对他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心,帮助他盖起了70平米捏砖木瓦房,改善茶厂居住环境,更让他倍加感受到了党组织捏温暖,也更让他清晰地认识到:党组织才是老百姓发展地主心骨。
茶厂的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后,他开始谋划要组建一个党支部,但是当时厂里面只有他一个人是党员,没有办法组建党支部,他开始积极向茶厂的职工和周围的群众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政策和方针,动员大家入党。直到2016年,县委加大对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采取“单建+联建”的方式帮助各个企业组建党支部,当乡党委派人找到他希望在茶厂建立党支部,他激动万分,积极动员茶厂思想进步的工人和自己的家人写入党申请书,主动配合党支部的组建,终于茶厂成立的党支部,拥有了9名正式党员,他盼望已久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群众富了才是真的富
周金贵经常说,自己富了不算富,百姓日子富了,才是真正的富。随着茶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周金贵的经营理念也从提高产量转变为注重品质的发展模式,2010年他积极响应上级有关生态茶园改造政策,对茶地进行生态改造并通过市级验收;2013茶厂年获得了普洱茶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完成了标准茶叶初制所项目;2015年获得了国内茶叶有机转换证书。
茶厂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是收益的增加,周金贵自己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他心中始终牵挂着村里的老百姓,于是,他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合作社,通过“你出地、我供种、我收茶”的形式,带领有意愿种植茶叶的老百姓积极开垦周边的荒地,进行规模化的茶叶种植。同时,他不定期地到老百姓家中了解茶叶的生长状况及手把手传授核心种植技术,经常把老百姓招集在一起探讨种植经验、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等。到目前,茶叶的种植面积从最开始的300多亩扩大到了800多亩,茶农也从7人到现在的90多人,村里老百姓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为全村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周金贵,一个艰苦创业科技致富的领路人,一个致富不忘相亲的艰苦创业人,一个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老党员。(李扎莫 陈江仙 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