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书记”敲开群众幸福门 ——记云南省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

发布时间:2018-07-03 08:44:1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6月底的雪域高原,雨后初霁,山花烂漫。沿着崎岖的盘山小道,记者来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依山而建的木楞房错落有致地密布在半山腰上,村口整齐停放着一辆辆货车、小汽车和摩托车,通往各家的小路干净整洁。

微信图片_20180703094924.jpg

和政国(左一)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

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与贫困为伴的傈僳族村寨。2013年,一个康巴汉子从乡镇来到同乐村任职,带领1000余名傈僳群众走上了改变命运的致富路。他就是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

“爱管闲事”的“牙爸”

刚到同乐村时,记者并没有见到和政国。“和书记一大早就去药材地里做技术指导了,村里谁家的药材地在哪、种了什么品种、种了多少亩,他比我们都清楚。”一听说找和政国,村民和生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和书记刚来的时候,村里情况非常差,他在村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作,一呆就是半年多。这么差的条件,他能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就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和生接着说道。这时,村民蜂自清插话说,“和书记住我家,当时我家里很困难,没有像样的床铺,只能让他睡光板床,但他二话不说就躺下了。”

以前,同乐村村民喜欢喝酒,一些男劳动力白天也喝得醉醺醺的,影响下地劳作。部分村民安于现状,不会规划家里的生产生活。村民发家致富信心不足、动力不足。

和政国刚到村里时,为了动员村民去田里劳动,每天一大早就挨家挨户去敲门。“当时我不理他,私下还用傈僳话骂他多管闲事,还给他取了‘敲门书记’的外号,但他不管这些,每天继续来敲门。后来我看别人都早起干活去了,我也不好意思再睡懒觉了。”和生笑着说。

同乐村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村寨,傈僳族传统文化浓郁、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目刮”歌舞的发源地和傈僳族音节文字的主要流传地。但因为以前村里的卫生条件欠佳,一进村就能看到猪屎牛粪,游客并不愿意来这里旅游消费。和政国带动群众改变卫生习惯,每天早上督促村民打扫卫生,从身边小事做出改变。

“和书记每次离开村子时,他的皮卡车总是装满了要清运出去的垃圾,我们看了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自觉注意起来。现在村里很干净,每个卫生区都有专人负责打扫,大家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村民和国森说。

……

通过一件件小事,“敲门书记”和政国敲开了村民的家门,也敲开了群众的心门。在村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和政国学会了用傈僳语和村民交流,村里的小孩亲切地称呼这个喜欢“多管闲事”的书记为“牙爸”(傈僳语,意为爷爷)。

“跟着和书记试一试”

同乐村是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在海拔2300至2900米的山地上种植玉米、小麦、荞麦维持生活,增收无门。全村三分之一农户是建档立卡户,贫困程度深,群众增收困难。如何脱贫,是摆在和政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和政国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经济发展肯定要从如何更好利用这片土地入手。2013年,在请专家来同乐村实地考察后,和政国决定在村里发展中药材种植。

起初,村民们对这个决定并不看好。之前,有村民试着种过药材,但收成并不好。曾经种过药材的余耀才不仅自己不种,还劝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要种,说和政国是在“瞎折腾”。和政国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次做不通就多做几次。他还开着私家车带村民外出学习,了解市场。经过一段时间后,村里的部分党员决定“跟着和书记试一试”。

万事开头难,很多村民起初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见此情况,和政国就自掏腰包购买了秦艽、重楼、珠子参等药材种子发给困难群众种植。他那辆皮卡车也成了村里拉药苗、药材的“公车”。

村民余润青、和国志两家在2014年各自种植了10多亩药材,但因天旱,药材长势不好,他们失去了信心,便丢下不管,跑到维西县城打工了。好不容易才动员起一些群众种植中药材,如果就此不管不问,那产业发展就将夭折。和政国就发动村里的年轻人给种植了中药材的田地浇水。

人努力,天帮忙。不久后,当地下了一场透雨。当年,种植中药材的村民从中获取了不少的收益。

如今,同乐村已发展中药材种植2200余亩,户均7亩多。中药材销售额达130万元,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已达20万元。

“我只是做了能做的事”

在同乐村的中心位置,一栋傈僳木楞房上插着的党旗迎风飘扬,格外引人注目。

“那是我们村第二党支部的党员活动室,平时和书记就把党员和群众召集到这里开会。谁干得好,谁做得差,和书记都要进行点评。被表扬的觉得有面子,被批评的觉得不好意思,大家都在暗地里较劲,互相比谁干得更好。”同乐村传统文化展示馆的管理员和国强边走边介绍。

在党员活动室里,记者见到了皮肤黝黑的和政国。虽然刚过40岁,但和政国的头发已明显花白。谈起同乐村这五年多发生的变化时,他腼腆地笑着说:“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我只是做了能做的事情,能有现在的生活,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和政国到同乐村后,组织村里成立“阿尺目刮”专业舞蹈队,开发以傈僳族服饰、草编、弩弓、木碗、竹编为主的傈僳族手工艺品。目前,“阿尺目刮”歌舞展演队有专业表演队员40人、业余队员40人。成立仅一年多,展演队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万多人次,经济收益达40万元,2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

如今的同乐村,村容村貌变了样,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一家建档立卡户只要种植好两亩当归就能如期脱贫。现在村里的15名党员帮扶了3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相信同乐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和政国满怀欣喜地说。

记者离开同乐村时,正逢一个下雨天。车子缓慢行驶在蛇形山路上,同乐村的木楞房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在转弯处,一条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党领人民奔小康,边疆人民心向党”。(何咏坤  马湛秋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