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五保老人的“孝子”——记石林县石林中心敬老院院长王云生

发布时间:2018-03-02 08:02:15   来源:昆明市纪委

说他是个“官”,可他每天不是忙着帮五保老人诊治伤风感冒,就是帮他们剃头剪指甲,照顾生活起居,没有一点官样子;说他是个“兵”,可他带着6名职工和51位五保老人,靠种地、养猪、酿酒,探索出一条“以院养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名副其实的“指挥官”。

他是五保老人的“主心骨”

初次见到王云生,他正忙着给院里的老人做常规身体检查。“血压有点偏高。”王云生自言自语。“咱院的生活水平好了,‘三高’也开始光顾,有高血压的老人还不少。不过不碍事,都在控制范围内。”看到我们,王院长调侃到。

DSC_0143.jpg

王云生为五保老人剪指甲(左一)

石林中心敬老院照顾着51位五保老人,年龄最大的有95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9岁,其中有不少是盲人、跛脚、精神失常、痴呆。51位五保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每天需端水送饭到床边的有8人,有10人可以力所能及地参加院里的轻微劳动。敬老院里,每天打扫一次房间,每月帮男性老人理一次发、刮胡须2—3次,每10天帮老人们修剪一次手脚指甲,每半月清洗一次床单,每月换洗一次被子,每周帮老人换洗一次衣服已成为全体职工的“必修课”。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衣服和床单被罩更是随换随洗,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有些老人送来时蓬头垢面,但王院长不怕脏、不怕累,为他们洗澡擦身,理发洗脸,换洗衣服,还和他们谈心,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安心在敬老院养老。”敬老院职工说。“院长都60多岁了,他都这样做,我们应该做得更好。”在日复一日地照顾中,王云生已成为老人们的“主心骨”。他一天不在敬老院内,老人们就浮躁不安。只要他一到场,这些老小孩就像孩子见到“家长”一样,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和颜悦色。

DSC_0200.jpg

王云生照顾老人起居(右一)

从1998年到敬老院工作,王云生已先后送走了32位老人。每位老人过世后,王云生都亲自擦洗身子,换上斩新的衣服送他们上路。王云生20年如一日敬老养老,用他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谱写了一曲曲爱心旋律,诠释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爱心人生。

他是敬老院的“领头雁”

1998年,44岁的王云生刚到敬老院时,摆在他面前的是因各村、组统筹提留收不起来,敬老院面临倒闭,老人即将流离失所的困境。

当时的敬老院,只有年久失修的土木结构平房27间和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房屋4间,还有35亩果园,5亩菜地和一个酿酒坊。“由于条件差,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洗衣机,有的老人身上都长了虱子。”王云生回忆说。“既然跨进了这道门,我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退出来的理由。”

DSC_0046.jpg

王云生查看玉米发酵情况

盘点了敬老院的资产后,王云生首先收回了对外承包的酿酒坊。同时,以私人房产作抵押,贷款10万元,建盖了能饲养120头猪的猪圈,买了15头母猪和一头种猪,繁殖仔猪并育肥。1999年,为经营酿酒坊,王云生动员干部职工集资,修缮改建酿酒坊。每到包谷上市时节,王云生就私人贷款,收购包谷以备酿酒。他还盘活35亩果园、5亩菜地,为果树修剪枝条,精心耕种菜地,既解决了老人的部分生活问题,又扩大了院里的经济来源,一条“以院养院”的发展之路,在王云生的探索下慢慢实现。

在自力更生的同时,王云生还多方奔走,借助外力解决敬老院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1999年,由上级民政部门补助5万元、北大村乡自筹30万元,敬老院建盖了砖混结构一楼一底的住房11间和两间厨房,初步改善了老人们的居住条件。2002年,石林中心敬老院争取到了福彩公益金“星光计划项目”,投资46万元,建盖了综合楼。2009年,敬老院又争取到上级支持,由省、市各投资100万元,县里配套补助50万元,建盖了老年人住宿公寓。公寓采用标准间设计,每间配备有卫生间,安排两位老人居住,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与此同时,在爱心人士的捐助支持下,敬老院购置配备了电视机、洗衣机等生活家用电器。

DSC_0017.jpg

王云生带领职工酿酒

在石林中心敬老院,王云生与孤寡五保老人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成了老人们的依靠,成了老人们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自王云生担任院长以来,石林中心敬老院连续7年在全县敬老院考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被连续7年评为全县“先进敬老院”。王云生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坦荡人生,诠释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无私情怀。(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