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明史学家方志远先生谈王阳明(下)

发布时间:2018-02-09 08:55:5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近日,明史学家方志远先生携新书《千古一人王阳明》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方志远先生。访谈上篇谈到了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下篇方志远先生阐述了他对阳明心学的理解。

没有“致良知”的“知行合一”是缺乏灵魂的

记者:您提到了“知行合一”,这是现在大家讨论王阳明思想的一个焦点,您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方志远:对于“知行合一”,我们现在的解读是言行一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统统对,但是没有说到关键,关键是什么?

第一,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解释是:“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也就是说,你知还是不知,要看你做了没做,做好了还是没做好。如果光说不做,这不叫知;做了但是没做好,也不叫知;只有做了,而且做好了,这才叫“知”。

第二,“知行合一”所说的“知”,应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认知”,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程序等,一句话,是“外在”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内在”的层面,那就是“良知”。这才符合王阳明心学的特点,符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特点,就是内外兼备。王阳明的弟子归纳其学术的“三大要”——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这“三大要”是融为一体、不能分隔的,没有“良知”的“知行合一”是缺乏灵魂的。你的“知行合一”到底用来干什么?比如对于企业家来说,用来增加产量、增加利润,这只是一个层面,关键还有第二个层面,你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对社会有利、对民众有利,如果对民众没利,乃至坑害民众,那么你这种“知行合一”就不属于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严格地说,“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致”在哪里?致在“是非之心”“廉耻之心”,那么,是非之心、廉耻之心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对民众是不是真正有好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记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几年王阳明知名度陡增,但对于王阳明的解读往往存在一些偏差,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观察。

方志远:说到王阳明的知名度,我跟你讲一个故事。我第一次上《百家讲坛》的时候,跟编导说我打算讲王阳明,这是2009年的事情,编导跟我说王阳明可以讲,但他的知名度不高。我大吃一惊,王阳明知名度不高?后来我发现,他说的不错。因为过不多久我去王阳明的家乡浙江余姚,打“的士”去“瑞云楼”,“瑞云楼”是王阳明出生的地方,司机说他没听过这个地方。

这几年,王阳明已经很热了,但我认为有不少的误读误解。经过商议,准备今年和《百家讲坛》合作,在《国史通鉴》第五部《辽宋金元》录制之前,先录制一个15集左右的《王阳明》。在这个《王阳明》中,和《千古一人王阳明》书中所展示的一样,希望给大众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到位”的王阳明,同时对一些我认为的“误读”“误解”做出必要的分析。

比如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贴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是十分简单也十分偷懒的做法。王阳明讲学有一个特点——就事说事、就事论理,所以你必须到那个情境中去仔细领悟,一上来就说“主观唯心主义”,反而不能读懂王阳明。

比如说,有一个很著名的关于“花”的故事。说王阳明在浙江绍兴期间,和学生游南镇,有学生指着破岩而出、鲜花盛开的树丛问道:“(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笑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极端主观的王阳明的形象。

但是,还有一个和王阳明相关的“花”的故事,发生在江西赣州或南昌。王阳明和弟子在花圃除草,有弟子感慨:“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王阳明回答:“未培未去耳。”这是就物说物,随即借物说事:“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为什么呢?“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天生万物,本无善恶之分。若以自己心中的“好恶”作为判断事物“善恶”的标准,那就大错而特错。这个故事,又给了我们一个十分客观的王阳明的形象。

当然事情没有完,学生不服气,说您这不是和佛家一样无善无恶,有善不培,有恶不除吗?王阳明说,你这又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天生万物,本无善恶之分,但于你我、于国家、于民众,却又有善恶。有善还得培,有恶还得除,为善去恶,才能致良知。所以,后来王阳明也对自己的某些“先验论”进行了修正,归结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知行合一”或“致良知”的过程。

现在网络上很多自媒体,各种信息是非常多的,有的信息流传很广但是不可靠。比如有一种说法,说日本的东乡平八郎腰间拴着一块牌,上面镌刻着几个字“此生俯首拜阳明”。这就是以讹传讹的无根之谈,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史料、实物、图片,一切皆无。所以,凡是网络上的信息,我没有看到原来出处的,《千古一人王阳明》中统统不用。所以,应该说这本书是比较接近真实的王阳明的。王阳明及其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但是,我并不认为王阳明及其学说可以包治百病,因为明朝的病,王阳明及其学说所治也是有限的。(易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