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是怎样选拔使用干部的

发布时间:2018-01-11 08:11:4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做一个革命者,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为革命奋斗到底。奋斗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就是到死的意思,上海话叫“翘辫子”。因此,做革命者,第一要了解革命道理;第二要做好长期苦干的准备;第三要有牺牲精神,不怕铁窗、杀头,也不为名利和升官发财。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相矛盾时,要服从革命利益。

挑选干部的标准,同时是干部检查自己的标准。每个干部都应该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有错误就改,不足的就补。

1942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延安的东北籍干部中挑选十多人,准备派回日本人占领的东北工作。但其中多数人因惧怕沦陷区工作的危险性而不愿去,经组织反复做思想工作后,仍然有六人公开表示不去。

中组部选调干部,干部不服从组织分配,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身为中组部部长的陈云,亲自找这六个不愿意服从分配的党员谈话,进行严肃的批评。9月29日,陈云为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起草决定,对这六人的行为作出界定,认为不仅是对工作讨价还价的错误,而且是一种政治上的动摇。他用中央党务委员会名义给公开拒绝工作的七名党员(后又增加一名)以纪律处分,将这七人由正式党员降为候补党员,其中一人给以严重警告。同时对勇于接受工作的九位同志予以奖励。

一般情况下,按照党纪,组织上对这类违纪党员进行处理,该降为候补的降为候补,该严重警告的严重警告,已经是完成了组织程序。如果考虑到加强正面引导、奖励先进,那么对积极服从组织分配的党员进行鼓励和表彰就算是工作全面了。何况陈云还亲自出面,一一落实。

但是陈云并没有到此为止。这位32岁执掌中共中央组织部、此时已上任五年的年轻政治家,对这个问题早已由个别而放眼全局,联系到当时新党员新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如何使用好新党员新干部,这是新形势下的重大课题。

中共到达陕北后,对过去的关门主义进行深刻反思,打开大门,五湖四海,广纳人才。大西北地广人稀,新增力量从何而来?中共把目光对准了广大的爱国青年。当时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滨海内陆,到处都有热血的青年长途跋涉,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投入到抗战的洪流,热情之高、人员之踊跃,与革命低潮的1928年形成鲜明反差。陈云曾为此兴奋自豪,在1938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形象地描绘当时的场景:

“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怕艰苦,不远千里而来延安。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仍旧是络绎不绝地来,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几千里外都来了。主要是革命青年,也有大学教授,有工程师,有一个七十五岁的老头子也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等等。”

“天下豪杰云集延安”,此情此景,陈云当仁不让,欢呼之余自然要大施拳脚,一展身手。陈云非常珍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把他们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新鲜血液,积极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他踌躇满志,决意为党用好人才。在他眼里,“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他在1938年写成的《论干部政策》中,大谈“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用人之道,气度恢宏,用词通俗,得到毛泽东的认可,并以此为基础把党的干部政策归纳为三个方面,“必须善于识别干部”“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必须善于爱护干部”。

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队伍的思想状况也变得复杂起来。陈云非常关注这些知识青年新党员,发现他们身上许多跟过去老党员不同的特点。老党员老干部们,经过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的考验,经过反“围剿”战场血与火的洗礼,经过举世闻名的长征,其间,动摇的、害怕的、甚至是变节的不知凡几,全在一次次革命低潮中被“淘汰”出了党的队伍,最后除去半途中英勇牺牲的,留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党最坚强的种子,经受了最严格的考验,有着最坚定的信念和铁一样的纪律意识,都能为了党的利益去牺牲个人一切。而新党员们呢,许多还没有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带有浓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

因此,陈云在注重用人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对新党员进行教育,清除其思想上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对新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1938年春天,陈云在抗日军政大学做了一场《怎样做一个革命者》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说:做一个革命者,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为革命奋斗到底。奋斗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就是到死的意思,上海话叫“翘辫子”。因此,做革命者,第一要了解革命道理;第二要做好长期苦干的准备;第三要有牺牲精神,不怕铁窗、杀头,也不为名利和升官发财。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相矛盾时,要服从革命利益。

为革命奋斗到底的理想信念,是陈云一直强调和推重的。1938年6月,陈云在纪念瞿秋白英勇就义三周年时有个讲话,至今保存的讲话提纲中,有两段话格外让人感动。一段是:“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到死了为止。这九个字似乎很容易念的一句口号。但脑筋里想一下,这九个字就很沉重,尤其是‘底’字。”另一段是:“临时干一下还是干到底?——干一世。一世是长时间——不是半途而废,确定以后专为共产主义革命而生活。不可免地要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两段话,既是向已逝的先烈致敬,也是对当时众多的新党员的要求。

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后,仍有人触犯党的纪律,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依然严重。抗大学生刘力功不愿接受党的分配下基层,坚持升学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不满足要求就要退党,组织找他谈话七次,竭尽挽留之力,但此人却毫无党员自觉,反复向党提要求。最后陈云决定将其开除出党,公布全党,并专门撰文《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以此为典型,来说明问题,警示他人,让大家明白遵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陈云强调:“怎样才叫做真正遵守纪律呢?一句话:迅速确切地执行党的决议。”后来,陈云还就这一问题多次给党员干部讲过课,并在延安各机关、学校围绕“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这一问题,发动了一场大讨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党员教育了,纪律严明了,陈云继续深入做工作,1940年11月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提出了挑选干部的四条标准,首要一条就是必须“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这实际上是在“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用人之道基础上,加上了使用干部的标准。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陈云语重心长地说:“挑选干部的标准,同时是干部检查自己的标准。每个干部都应该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有错误就改,不足的就补。”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1942年中组部在新党员中调人去东北敌占区工作,竟然又出现“大部分人均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或掩饰推诿,或当面拒绝”的现象,在国内外斗争日益艰难的时候,尤其在整风时期,仍然有这么多新党员新干部党性观念薄弱,在陈云看来,实在是相当严重的情况。

陈云决定以这些不接受工作的人为例,在各机关、学校展开讨论,以转移风气,并撰写《增强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一文,提出今后要从三个方面增强这类干部的党性:“(一)加强党性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是革命的牺牲者而不是胜利的享受者。(二)到下层锻炼。对他们使用的基本原则是,多走逆风,少走顺风,必要时要分配他们不愿干的工作,以磨练其意志。(三)加强纪律教育。组织部门在分派工作前必须多加考虑,一经决定,绝不准讲价钱,严格纠正过去的迁就作风。”为了从选人用人上防范此类现象,1942年10月5日,陈云又以中央组织部的名义专门就此事向中央写出报告,再次强调对干部特别是新干部的使用条件,“首先是要忠诚于党”,得到中央认可。

从开除刘力功,到处分不服从分配的同志;从注重用人,到政治与能力并重,政治为先,陈云通过关注和剖析一个个典型事例,及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逐步深入,继而总结出经验,教育其他。实践说明,这个方法始终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工作方法。(简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