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这儿一共安了几个喇叭?”
“8个。”
“都是哪些部门给安的?”
“我也说不清,都是上面来人说安就安了。”
这是《半月谈》记者近期在西部一个贫困山区和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对话。据称,从2016年开始,这个村委会陆续安装了8个喇叭,这些喇叭平时用处并不大。为了省电,平时只能把喇叭关了,上面来检查再打开。《半月谈》记者随后联系到其中一组喇叭的归属部门,了解到8个喇叭分属广电、气象、防汛、水文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要在村里装上一组2个,于是村委会就挂起了8个喇叭。
“装一组喇叭要花费2000元左右”“要通知事情,有一两个就行了,也不知道为啥安这么多”“这么装确实浪费”……不同部门不分青红皂白,在同一个村委会装8个大喇叭,导致大多数喇叭用不上、成了“哑巴”。之所以出现这种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的怪现状,正如《半月谈》相关报道中所言,“这些错配和浪费根源就在于唯上不唯实的‘拍脑袋’决策”。
类似脱离实际的浪费现象,并不罕见。劳心费神布置的农村书屋成“迎检书屋”,要么无人借阅,书籍活脱脱变成了“道具书”;要么常年“铁将军把门”,有检查才开,无检查则关。文化舞台成了“摆设道场”,有的上级单位花费巨资在人烟稀少的村组搭建文化舞台,一年用不了几次成了摆设。路边绿化毫无规划,大树下栽小树、小树下栽花草,密密麻麻,死了一茬换一茬……
无论是成了“哑巴”的喇叭,还是其他形形色色的浪费资源现象,都折射出一些地方、部门仍存在布置工作官僚主义、落实工作形式主义、检查工作教条主义等不良风气。不接地气,不了解基层现状,不知道群众需求,往往就会干出画蛇添足、乌鸦配凤凰、驴唇不对马嘴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这也暴露了某些党员干部身上根深蒂固的“庸懒散浮拖”——下去调研嫌累,还是闭门造车最省心,下“绣花功夫”条分缕析麻烦死了不如干脆“一刀切”,奉行“不管有效无效,只要工作做到”。
不顾实际情况、不经科学论证,违反规定程序乱决策、乱拍板、乱作为,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交差工程”,是“病”,得治!(赵海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