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虽然没有白纸黑字的家规家训,但流淌在家族血液里、体现在长辈言行中的“勤俭持家、感恩尽孝、读书明理、早起不贪睡”的家风,却代代铭刻在心,辈辈传承受益。
勤俭持家
我家杂物间,放着一个闲置多年的搪瓷茶盘,盘底绘两朵牡丹,硕大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绚烂耀眼。花朵旁边书有刚劲有力的四个字:“勤俭持家”——这可能是中国老百姓最经典的家训了。
这个搪瓷茶盘,是母亲的嫁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人结婚时,这样一个喜气洋洋的搪瓷茶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很实用也拿得出手的贺礼了。牡丹,寓意祥和富贵,让娇艳的花开在盘底,它带给人们最温暖的回忆。
要说勤俭持家,奶奶最是楷模。我们从小生活在奶奶身边,打记事起,奶奶就开始教育我:“看看!你吃个饭,撒下的饭粒能喂饱只鸡。”奶奶吃饭,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粒,会一一捡起来吃掉,她说:“你们是没过穷日子,1959年饥荒年间,一家人吃糠咽菜地熬着……现在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过去,粮食要匀着吃,钱要省着花,缸里要有余粮,兜里要有余钱,有个灾啊难的也好应个急……”那时,我们农村的孩子不是满山遍野找菌子、采野花,就是坐在地上抓石子儿。我和弟弟穿的裤子总是磨出两个窟窿眼。印象中,奶奶的针线箩从来就没离开过床头。晚上,奶奶就着昏暗的灯光缝补衣裳。后来,奶奶眼睛不好使,手脚也不那么利索了,做不了穿针引线的活,母亲就把我们脱下的衣服拿到缝纫机上补。母亲用一块颜色相仿的布衬到里面,一圈又一圈在缝纫机上绕,最后,绕成两个方方正正的膏药一样的补丁。上小学时,我有一双穿了好多年的皮鞋,鞋头磨破了,龇牙咧嘴,父亲就剪一小块自行车的外胎给鞋头补块皮,让鞋子多穿一些时间。
我的长辈们把节俭做到了骨子里。父母的节俭,让我们拮据的生活有了起色,家里先后三次修房,一椽一柱,一砖一瓦,无一不是父母一分一厘省吃俭用换来的。我也努力学着长辈的样子,洗衣服的水留着洗抹布、洗拖把,完了再冲厕所。后来,我也成了母亲,当稚嫩的小婴儿已经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开始模仿家人的行为举止,我知道,他不再只是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小人儿了。刚满两岁,我的儿子在跌跌撞撞中奔跑、蹦跳,三岁的小侄儿送给他一双旧鞋,儿子懵懵懂懂欣然接受了这份善意。他时常穿着小表哥的旧鞋,哒哒地迈着步子。对于家风,对于节俭他还不懂,但我们希望他的人生也要从这双旧鞋开始,从勤俭节约开始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感恩尽孝
三字经里《黄香温席》的故事,老师不知给我们讲了多少遍,“百善孝为先”是父母经常给我上的课,也是我家的传承。
那年我刚上师范一年级,奶奶意外摔倒了,在医院打了一个多月的吊瓶,可奶奶的腿始终没有恢复好。老人家真到了需要我们全面伺候的时候了。在照顾奶奶的过程中,父母和我形成了默契分工:父母为主,主要负责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是起床、穿衣,只有父亲能做,奶奶手脚使不上劲儿,骨头又脆弱,无论是架胳膊还是抬腿,力道只有父亲拿捏的最好。每次起床,父亲跪在床上,先用一块大毛巾把奶奶上身拴到腰上,再用手轻轻地拉着奶奶的胳膊,让奶奶借着他的力量起身。每周不论多么忙,我都赶回去给奶奶擦擦手、泡泡脚、剪剪指甲,同时听她聊聊过去的故事。洗头、擦澡自然成了妈妈的责任,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妈妈坚持每星期为老人家洗一遍,让一向很爱干净的奶奶始终活得很体面、很有尊严。
家风如烙印,都深深嵌入子孙后代的血脉骨髓中。从小我就耳濡目染父母对奶奶的孝行,伴随着父母以孝为先的谆谆教诲,直到现在,即使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子女,我也时刻不会忘。
读书明理
我的母亲从小就爱读书,后来因为家庭生活艰难,母亲只上完小学就辍学回家务农,成了地道的农村妇女。农忙的时候,母亲一个人扛下所有的农活,在烈日里、星光下,没日没夜的劳作。
我现在还记得,夏夜里,母亲蹲在门前的空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捶打着晒干的毛豆荚,我和弟弟想去帮忙,母亲停下手里的农活,努力直起身子,把双手在围腰上擦擦,微笑着说:“读书去吧,多读些书,多明白些道理”。在母亲的关爱和鼓励下,我自觉读书,常常挑灯夜读,枕书而眠;常常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那家破旧且不足十平米的租书店,以租书的名义“蹭”书读,一待就是一下午,那些日子成为我童年时代最大的快乐和期待。两年前,我初为人母,就急急忙忙让襁褓中的儿子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儿子呀呀学语时,我读他听;现在我读一句他接一句,我们一起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每次儿子扬起嫩生生的脸庞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我都会热泪盈眶。
早起不贪睡
父母有一个习惯——早起,经年累月,日日如斯。天没亮,昆虫呢喃,家家户户紧门闭户。母亲就轻轻打开大门,屋内屋外打扫干净、整理货架、摆放货物、擦洗油桶、收集好的硬纸板整整齐齐放到角落。有条不紊、利利索索。父亲则把一桶桶的菜籽倒入榨油机,在机器的高速运转下,一滴滴醇香、金黄的菜籽油流了出来。父亲眯缝着双眼,仔细观察着机子出油的情况。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路过的邻里乡亲喜欢来家里闲坐,母亲泡上一壶热茶,一屋子的人开始热闹起来,互相交流着种植经验,说着各家菜籽的成色。当榨完一家的菜籽的时候,另外一家接上,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天不停歇。
从小到大,父母是不允许我们睡懒觉的,即使是寒暑假期间。我大一些,早起整理房间,擦家具门窗;弟弟小我八岁,也要帮着奶奶土灶底下塞柴火。干完这些,再去读书写字。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母亲记得熟。她抓住了晨,也不让我们虚度。后来工作,便事事不甘于人后,不落人口舌。我的生物钟向来很准时,不用定闹铃,早上六点左右便会自动醒来。早起,时间宽裕。梳洗完毕,提上一壶水,给家里的绿植统统喂点水。时间差不多的时候,下厨房为家人做一份可口的早餐,一家人慢慢享用,不慌不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上施下效,自成教育。我的父母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高深的学识,没有长篇大论,只有清浅、琐碎的日常。但他们用自身的言行把这些宝贵的家训时时浸润在儿孙心里,教儿孙做一个大写的“人”。(隆阳区教育局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