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片的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在宣威市宝山镇,有一个声名远播的人物,他叫——陈兴片。他,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33年,现为宣威市宝山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他,先后7次获省政府、省农业厅表彰,15次获曲靖市、宣威市表彰, 2010年获“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
推广农业科技,点燃科技星火
宣威是一个农业大市,其旱粮生产是云南省的一张名片,而宝山镇又是宣威市农业生产的一张名片、一面旗帜。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科技的大力推广与不断普及,为粮食生产持续提质、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距宣威市区东北部50余公里外的一坝子里,屹立着一座独立陡峭的圆形小山,它的两侧各有一个条形的山梁,匍伏环抱,形似二龙抱宝,故名宝山,山顶矗立着一个三层楼高的宝塔。据传,宝山镇以此山而得名。
1984年,宝山区(1984年改为宝山区,1988年改为宝山乡,2002年撤乡设镇、改为宝山镇)首次推广水稻扣种稀播薄膜育秧,为打开局面,月薪仅有15元的陈兴片,私人贷款240元,买了6筒薄膜深入田间,挽着裤腿,满腿泥浆地带领农民撒稻种盖薄膜,育薄膜秧。由于出苗齐、秧苗壮、长势好、生长时间短,深受群众欢迎,此项技术很快被普及推广。
由于工作出色,陈兴片被任命为农科站站长。那会,站里欠账20多万元,无办公场所,甚至连笔墨纸张都没有,人心涣散。上任伊始,他团结站内人员,树立信心,跑省里、市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得到省里5万元的基础建设资金。经多年努力,目前宝山镇农技服务中心拥有1100平方米的办公楼,办公条件大为改善。
1986年,宝山区搞科技联产承包责任制,区干部挂钩由村聘任,全区16个村有12个争着聘任他。但区领导把他安排到了边远高寒贫困的乐红村,仅有60元工资的他垫钱买薄膜给农户,甚至无偿送薄膜给最穷的农户,覆膜育秧或是种包谷。
2003年,经积极争取,在宝山镇建设国家级科技示范场,这是首个在宣威市实施的国家级农业项目,初期投入资金18万元,筑巢引凤,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万元,建成了种薯基地、仓库、晒场等。
之后,从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引进40余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优良品种选育,年繁育脱毒原种320吨、一级种720吨,创造亩产4.16吨的高产记录,带动农户种植1万亩,培育了600户科技示范户,带动12000户农户种植马铃薯。
陈兴片采用“探路子、做样子、教法子”的办法,集引进、选育、繁殖、推广、销售于一体,提供农资、信息、咨询和培训,展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将科技培训办进田间地块,促进农民素质提高。该国家级科技示范场累计接待国内外专家领导90余次540余人,培训农民30期7000余人次。示范场成为展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窗口,开展技术培训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课堂,提高农民生产水平的教育场地。其经验和做法在曲靖市、宣威市多次进行交流。
创新农科技术,促进增产增收
陈兴片创出的马铃薯“高垄双行”丰产集成技术,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品质和单产,从2000年示范500亩发展到现在的2万余亩,使马铃薯亩产量从常规的1.8吨提高到2.7吨,商品率从15%提高到43%,价格从每吨600元提高4000余元,促进了群众增收。马铃薯“高垄双行”种植技术,后来成为宣威市及曲靖市马铃薯种植的主推技术。
1990年,陈兴片开展马铃薯掰牙快繁试验。他选择一个健壮硕大的种薯,经多次掰芽、切枝扦插和“偷蛋(块茎)”,创造了“一个马铃薯繁殖600公斤马铃薯”的奇迹,为种薯繁育开辟了新路。
以前,宝山镇种植马铃薯面积虽大,但产值低。如何提高马铃薯的产值?陈兴片不断思索,找到乌薯这个突破口。乌薯是宝山镇的传统特色品种,营养价值高。
之后,陈兴片到处跑项目,争取到省农业厅40万元、曲靖科技局3万元的乌薯发展资金,就在宝山镇大办样板,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提高乌薯产量与品质。2003年,宝山乌薯获广州食品工业博览会金奖,2007年,成功注册“紫云宝土豆”商标,成为宣威市首个特色薯品牌,在昆交会上受到客户和专家的好评。经拓展市场,“紫云宝”转心乌马铃薯销往广州、上海和四川等地,从每公斤0.8元上涨到每公斤4元,提高了农民种乌薯的收入。
2010年,大旱之广、深、重,在云南省属百年一遇,宣威也不例外,干旱严重。为抗旱保春耕,陈兴片创出了“薄膜水窖”抗旱模式:在地里挖坑,用整块较宽的厚薄膜铺在坑的四周,倒入水蓄积起来,把薄膜的口封好,待作物苗需要浇灌时,打开薄膜取水浇灌,既达到一次多蓄水的目的,避免多次拉运,又极大地减少水分蒸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此抗旱技术,在宣威市得到大力推广。
改革农科体制,提高服务效能
针对农科人员积极性不强等问题,陈兴片大胆推行农技服务改革,农技推广公益服务与市场产业化经营衔接,以“农技+农资+市场”为突破口,搭建“农户+村委会+公司+基地+协会”的技物配套服务平台。
组建“元宝公司”,建立17个农用物资销售和科技信息服务网点,实行股份制管理,镇村农技人员入股,每人五千元,“5311”式利润分成,分别用于扩大再经营、股东分红、奖励贡献股东和非股东。与省农科院、省农大及广东廉江农业有限公司、昆明天使土豆食品公司等合作,收购销售马铃薯,实现年营销额1000余万元。筹建优质种薯、蔬菜、魔芋、中药材和黄豆腐五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户购买原料有渠道、技术服务有保障、产品销售有出路。
完善服务人员管理机制,建立竞争上岗、岗位培训、量化考核和绩效挂钩制度,明确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和工作要求,联村包户。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检查服务人员到岗到位情况。量化考评,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农科人员予以解聘。
每个农科员每年举办100亩核心示范样板、10亩品种展示样板、5亩以上育苗移栽样板,组织交叉检查,严格奖惩,使农技服务网络延伸到村、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本着优质服务、让利于农、取信于民的原则,陈兴片推出“预订农资”方式,让农民既享受规模订购的低廉价格优惠,又有放心的质量保障。重点加强杂交玉米等农资预订工作,进行质量和价格承诺,采取农民自愿与办样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资预订,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为调动农民应用科技的积极性,陈兴片积极探索,改变主要由政府主导办样板的方式,实行农民自愿申请办样板,变“政府要我办样板”为“我要积极办样板”。规划样板地块,制定样板申办书,明确申办方和主办方各自职责,主办方负责保障农民无偿使用良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申办方的农民需要采用规定的地膜、良种、专用肥、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措施。这种“农民自愿办样板”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样板田地的质量和科技覆盖率。(刘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