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山上的红杜鹃——记全国妇联十一大代表陈金桃

发布时间:2017-06-16 07:49:12   来源:曲靖市纪委

陈金桃(左二)与村民边干活边交流

为了全村的蓬勃发展和群众的美好生活,她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像杜鹃花一样地炽热、坚毅;为了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无论是当初的“小文书”,还是后来的“总支书”、甚或是书记主任“一肩挑”,她始终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像杜鹃花一样地纯正、红艳。20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发展翻天覆地,群众的生活日新月异,像杜鹃花一样地灿烂、娇艳。她就是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全省基层干部勤廉典型代表、全国妇联十一大代表——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黄泥村党总支书记陈金桃。

“不解决好村里的水、电、路问题,我就不配当这个书记”。

大河镇黄泥村委会坐落在巍峨峻拔的白马山下,距离富源县城6公里、大河镇上4公里。10多年前的黄泥村,名符其实,到处是荒山,满眼是黄土,“喝水靠天下,走路要手爬,用电会吵架”是其最真实的写照。1999年,陈金桃被大河乡党委从大河村公所所长职位上调至黄泥村党总支书记,这一干,就是20多年。又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黄土地上,陈金桃明白组织的意图,更清楚群众心里的期盼。上任伊始,她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任务就是解决好全村的水、电、路问题。但当她在村民大会上说出这个想法时,迎面就传来各种声音。有人讥讽她“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出名,随便夸海口,肯定收不了局!”;有人劝导她“上面安排你来了,就随便混混就过去算了。你一个农家妇女,何必去啃这个‘硬骨头’”;有人怀疑她“无非就是想‘鸡脚上刮肉’,借机从老百姓身上捞一把”。面对村民们的种种质疑和担忧,生性倔强的陈金桃不仅没退缩,反而立下誓言:“不解决好村里的水电路问题,我就不配当这个书记”。

为取得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她自掏费用,带上干粮,早出晚归,经常往镇上、县里跑,争项目、要资金。遇上堵车,就会被困在路上几个小时、甚至半天。天寒地冻里的山路上,饿了,就嚼几块饼干、啃几口面包,渴了,只能不断地舔舐着嘴唇。一个冬季下来,她瘦了10多斤,嘴唇被冻得开裂流血,整个人变了样。

因为组织人事的调整变动问题,奋基湾村的张某对陈金桃一直心存芥蒂。村里进行电网改造时,需要在他家门前栽一棵电杆。可无论其他同志怎么做工作,张某都坚决不同意。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施工队准备撤走。陈金桃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她主动去找张某做工作。开始时,张某连门都不开,对她避而不见。有次她在雨中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被淋得像个落汤鸡,等来的却是张某冷冷的一句“你走吧,别再浪费精力了。”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晓之以理不行,就动之以情。在陈金桃三番五次、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最后张某被感动了,同意栽植电杆。刚开始修路、接水时,部分村民怕她收钱,涉及占地、砍树等问题时,不仅不让,铺上的混凝土还未凝固就遭到破坏、早上埋下的管子晚上就被挖断。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陈金桃没有退缩,认真反省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当着大家的面,先作了自我检讨,认为是因为自己没和村民们沟通好。随后便给群众们讲道理。讲到因水电路不通不畅,使得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甚至还丢了性命的惨痛教训时,她几度哽咽,说不出话来。村民们“是苦一时还是苦一世”的思想疙瘩被解开后,接下来的工程建设中,不仅会主动让出地块、拆除房屋,而且还自发地分片包段,自动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人心齐、泰山移。在陈金桃和群众的努力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全村共投入近1000万元,群众自发投工投劳3万多个,实现了11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1090户群众家家喝上了纯净的自来水、用上了稳定的平价电、走上了宽敞的水泥路。黄泥村成了大河镇第一个电网全面改造村、自来水全部接通村,还被评为省级文明村,下堡子自然村还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凭靠着自己一心为民的真心真情,陈金桃不仅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也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

“村民们的日子过好了,我这个当家的也才舒心呀”。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水电路的问题解决后,陈金桃又开始琢磨着如何让村民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经过调研和深思后,陈金桃决定利用村里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处于国家级品种“大河乌猪”发祥地核心地段等优势,做好“土”经济,写好“猪”文章,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她首先抓住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组织带领群众绿化荒山1400亩,种植经济林果600亩,每年可为村民户均增加收入1000多元。动员并协助村民投资1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2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村民们除了每亩可得700元的租金外,每月还有1500多元的务工收入。在扶持本地群众投入1000万元建成保利万头乌猪养殖场的基础上,又协调引进外乡老板投资30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当时规模全镇第一、全县第二大的睿智大河乌猪养殖基地,可提供村民就业岗位200余个,转化粮食作物12万余吨,年可实现畜牧收入1000多万元。同时,她还以自己的名誉担保贷款了20多万元,扶持发展规模大河乌猪养殖户166个,户均收入达1.5万元。为帮助居住在全镇海拔最高的小山坎68户274名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在她的积极争取下,小山坎村被县委政府列为全县第一批“四新”工程建设项目村。她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资金+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多方筹集基金,给每户发放5000元的扶持资金,发展山羊养殖大户43户,户均年收入1.2万多元,成了全市农村培植发展富民产业的典范,受到了国家扶贫办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2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64元,10年来年均增长26.83%。看着村民们脱掉了“穷帽子”、鼓起了“钱袋子”,陈金桃总会高兴地说:“村民们的日子过好了,我这个当家的也才舒心呀!”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在带领村民们发展致富的经历中,陈金桃对此感受得更真切、深刻。于是,发展教育成了她在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后的又一重要目标。

建盖于1974年的黄泥村完小2002年10月被有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被责令拆除重建。为了能尽早启动建设,早日结束孩子们借读的日子,她带领村委会班子成员从各自的亲朋好友中东借西凑了18万元后,便启动了学校的改扩建工程。但由于资金少、工期紧,没有一个施工队愿意承建。为了垫付工程款,她个人曾向某个体户借了10万元,但没过多久对方就催着还钱。她东筹西借,凑了97600元,但对方妻子坚持要求一次全部还清。无奈之余,她只好将家里刚买的耕牛卖了。正是被她的这种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村民和本村在外工作的同志自发捐了20余万元。同样为了修建学校而到处争取支持帮助的另外一个乡镇领导被她的精神感动,主动放弃,把28万元的国债资金让给她。为了帮助学校建设,孤儿寡母的村民瞿云竹,尽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也竟毫不犹豫地捐了50元钱。大家不忍心要,她说:“陈姐为了我们,连牛都舍得卖了,我们咋个不支持她呢?这点钱,算是对陈姐的一份心意”。在陈金桃和村民们的努力下,2004年5月,投资100多万元的黄泥小学改扩建工程结束。看着安全结实、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和孩子们欢呼雀跃的高兴劲,陈金桃心里比自家盖了新房还甜蜜。

“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我做不出来。”

自2001年实行村改以来,能连续6届高票当选、书记主任“一肩挑”,能够带领群众克服工作中的各种艰难险阻,陈金桃自己觉得“没什么,只是在涉及大家和集体的利益面前,始终一视同仁,不会优亲厚友。”而同事和群众们却明白,她凭靠的是始终坚持把管人、管钱、管物的权力交给班子会、村民代表会,始终坚持把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得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始终做到“吃请不到,说情无效,送礼不要”。

为方便村民出行,2006年,陈金桃从县交通局争取了3万元,村里挤出1万元,正计划再掺凑点,准备修建下堡子村门口的便民桥时,村民宋某主动找到她,要求把修桥的工程承包给他做。陈金桃没答应,说项目虽然小,但也要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另外,经费也还没筹齐。宋某不仅不听,反而嘲笑着说:“什么研究不研究的!你明明是要留给你家的亲戚朋友做,好捞油水吧。”陈金桃耐着性子向他解释,“现有的4万元几乎只够成本,哪有什么油水可捞!再说,即使有,我陈金桃也不会做这种事。”“你既然嫌钱不够,那就包给我吧。我保证就用这点钱把桥建起来。而且只要你关照我了,工程结余下来的,自然少不了你的份。”宋某信誓旦旦,执意要求。考虑到修桥需征用宋某的土地,宋某又这样地执意要求,经过班子集体讨论,最后决定工程还是交由宋某来做,但村委会和他签订了建设合同,要求其必须保证质量,而且村上不再补助一分一厘,亏欠结余由宋某自行承担。一个月后,工程还没结束,宋某就跑来向陈金桃诉苦了,“就这点钱,别说结余了,真的连本钱都不够。请你帮帮我,从村上或其他地方给掺凑点。”说着,宋某便掏出了一个信封准备递给陈金桃。陈金桃拒绝了,并严肃地说:“其他方面的困难我们可能会考虑,可费用的事,当初我们已规劝过你,现在我们还是按合同约定的办。”最后,宋某按质按时地把桥修建起来了,但没赚到一分钱。他感叹说:“村里有她这样的‘当家人’,我们老百姓就放心了”。

为了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对外人,陈金桃是那样的铁面无私,对亲朋好友,她也同样地“冷酷无情”。1996年,陈金桃还在村里担任文书时,她丈夫的哥哥找到她,让她帮忙能把村里10余公里的商品粮基地沟渠工程承包给他做,被陈金桃一口拒绝了。见她不答应,丈夫的哥哥又提出,只要把这事办成了,每米给她5角钱的好处费。一方面,当时陈金桃家里条件非常困窘,另一方面,多年来,自己家里的农活一直都是丈夫的哥哥帮着做的。丈夫也在旁边劝导她“让自己人做,更放心些”。可想到自己的身份和群众的利益,最后陈金桃还是顶着压力,断然拒绝了。为此,丈夫的哥哥一家对陈金桃意见很大,好几年都不和她上门。2010年,在对上堡子村进行危房除险加固时,找她、求她的亲朋好友一个接一个,但却没有一人如愿以偿承包到项目或被列为补助对象,12个拆除修建户全都是经过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张贴公示的最困难群众。提及此类事情,陈金桃经常会说: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我不会去做。”

陈金桃20多年如一日地执着奉献、一次次的铁面无私,在让黄泥村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勤政廉政的优秀本色。2011年5月27日,一位省委领导到黄泥村调研走访后,认为她带领的小山坎村“发展新模式选得好、找得准,能够实现农户赶着羊群奔小康”。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扎根在黄泥村这片黄土地上的陈金桃,沐浴着党和政府的光辉,汲取着父老乡亲的智慧力量,一定会像白马山上的红杜鹃,年复一年,不断开出更红、更艳的花朵。(刘云超  张建波  石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