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市西溪景区内的三相祠,是为纪念北宋年间三位大臣晏殊、吕夷简、范仲淹所建的。今年6月,在一项评选活动中,晏殊的《浣溪沙·春恨》(相传即创作于西溪)代表盐城当选江苏“最美诗词”。今天,我们就史料挖掘所得,对这位集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晏殊略作介绍。
诚实无欺的神童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晏殊七岁能诗,故有“神童”之称。景德初年,张知白安抚江南,到临川时,听到神童的传闻,便面招晏殊一试。晏殊虽年方总角,却机敏过人、对答如流。张知白十分喜爱,随即推荐给朝廷。恰逢当年开科取士,有1000多人参加殿试,十四岁的晏殊也在其中。
在科举时代,不少读书人皓首穷经,应试到须发皆白说不定也只是一个秀才,能通过层层考试取为进士的,皆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晏殊面对这些在年龄上称得上是他兄长、伯叔乃至祖父的竞争对手,毫无怯场之态,“神气不慑,援笔立成”,主考官对此赞赏有加,赐其同进士出身。
更难能可贵的是,两天后再试诗、赋、论时,晏殊上奏称自己“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其他人押题押中了高兴还来不及,晏殊却要求换一道题目,这一来显示了晏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二来也体现了他诚实无欺的品质。晏殊的赋写好后,主考官几次称赞他写得好,晏殊也因此被拔擢为秘书省正字(秘书省是给朝廷起草文书的办事机构,正字是官名,负责校正文字)。
因为晏殊年轻,朝廷注意加强对他的考核,“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见晏殊交往的都是道德文章俱佳之人,朝廷也就放心了。回顾晏殊少年得志、进入仕途的过程,我们发现晏殊并非全靠他的天资与才学,更重要的是他保持了一份难得的道德操守。不久,朝廷又将他下派基层,到西溪等地实地锻炼。几年后他奉调回京,历任多个重要官职。
重教兴学的盐官
西溪早在西汉时就已建镇。清初编修的地方志在篇首这样介绍西溪的来历:“西溪即晏溪,州治(指泰州,当时东台尚未建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东通角斜,西入运河,南接海安,北通兴化。昔丞相晏殊曾宰于此,恩泽大施,民思之不忘,故名晏溪。”北宋初年,朝廷裁撤了南唐设置的驻东台场的海陵监,改置泰州西溪盐仓。这里是运盐河(即今泰东河)的起点,并有灶河与各盐场相通,人烟稠密,市井繁荣。但西溪为镇,毕竟由盐场衍生,住户多营盐农两业,来往无非商贾过客、灶丁盐贩,况且地处海隅,既无名山大川,更少骚人学士往来。满腹诗书、文采飞扬的晏殊来到这里后,几乎找不到可与之谈文论道之人。
盐仓监虽然官职卑微,《宋史·晏殊传》甚至没有提及晏殊的这一履历,但盐铁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经手钱款数目巨大,可算是个重要岗位。作为基层的盐政官员,晏殊在与盐丁盐商的直接接触中,感受到了当时的民生疾苦。
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他曾两次上书禀告地方灾情,争取到开仓赈济。更值称道的是,他在任上办了一件大事,即在西溪建立书院。虽然北宋初年创办书院已渐成风气,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环顾江苏,莫说西溪,甚至连扬州、泰州都尚未建立书院。地方志记载本镇有书院,有南风亭,都是晏殊所建的,南风亭在镇之西南,与书院相对。南风亭取名相传为虞舜所作之歌《南风》,《南风》用以教民行孝,创立南风亭则有教化百姓之意。
书院草创时缺房少舍,他临时借用庙宇,延请饱学之士入院授徒,他本人也亲自到书院讲学。从此海滨一隅传出了琅琅书声,成百上千的盐民后代得以知文、增识、励志。到明代时,书院已具相当规模,不仅有傍水而立的书斋学舍,而且藏书十分丰富。
正是由于晏殊,东台文教事业从此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由明而清直至近代当代,王艮、吴嘉纪、戈公振、戈宝权、周巍峙……可谓名人辈出。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而晏殊的“兴学”,又自西溪始。还有一点不应忘记,晏殊日后在河南应天府任官时,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延聘范仲淹前来讲学,使应天府书院一跃成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可以说,兴学重教是晏殊为官施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别具一格的词人
词是五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文体,至宋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将词人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在宋代众多词人中,晏殊可算是婉约派较早的倡导者,而苏轼则是豪放派的代表。
《宋史》称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这里所说的“诗”,广义上也包括词在内。晏殊填词,擅长小令,仅《珠玉词》一书就收词一百三十余首。前文提到的《浣溪沙·春恨》也是一首小令,我们不妨感受一下晏殊小令的风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该词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片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二句,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全词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花落去”似乎是对春归的无奈,但“燕归来”又看到了新的生命元素,体现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晏殊的词,对后来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等词人都产生过影响。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词家分称他们父子为大晏、小晏,晏几道著有《小山词》,风格亦婉约清丽,历来得到文学评论家的称赞。
简朴爱才的股肱
晏殊虽不断得到提拔,成为股肱之臣,但他决非阿谀奉承之徒,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个性刚直且生活俭朴。
宋代官吏俸禄优厚,除月俸钱外,还有禄米、职田、冬春赐服、从人衣粮、茶酒厨料等,名目有十几种之多,如枢密使(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其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晏殊曾任枢密使)的俸钱就达到月三百贯,禄米月一百石,岁给薪千二百束、炭千六百秤、盐七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生活俭朴着实不易,而晏殊却能做到不尚浮华,这与他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生活之艰苦有密切的关系。
晏殊虽为文学之士,却十分关注边防,在任三司使(掌管财政的官员)期间,他提出多条建议巩固边防,这些建议一方面旨在提高边防将士的战斗力,如“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另一方面希望为边防开支提供稳定充裕的财源,如“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均得到了朝廷的采纳。
晏殊慧眼识人,《宋史》说他“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身居要职后,晏殊“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君子进用,则小人退却,士风为之一新。除上述诸人外,史书中还提及“欧阳修、王安石等,皆出其门下”。其中范仲淹在北宋的政治军事方面多有建树,官至参知政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影响后世深远,成为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勇于任事、甘于奉献的中国人的座右铭;韩琦敢于直言,曾一次弹劾罢免了四名才德不称的官员;欧阳修为一代文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佳,并且编写了《新五代史》《新唐书》,两书皆入列“二十四史”。
公元1055年,晏殊逝世,谥号元献,欧阳修赞誉他“忧勤国家……自始至卒五十余年”。(吴耕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