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临江楼

发布时间:2017-09-06 10:50:3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华夏大地上有不可胜数的亭台楼阁,其中不乏因某一名篇而久负盛名的。上杭临江楼就注定因毛泽东的那首名篇《采桑子·重阳》而不朽。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上杭临江楼矗立在客家母亲河汀江河畔。“小楼”在中国文化中充满了烂漫和诗意,然而临江楼却也多了一份雄浑。是的,每一个怀着敬仰的心情踏进临江楼的人,最后都会被它所构建的文学魅力和革命情怀所感染。上个世纪70年代,插队上杭的舒婷在临江楼前写下《寄杭城》,成为中国朦胧诗发端代表作之一;著名作家何为不远千里来到临江楼,抚今追昔,写下了散文名篇《临江楼记》,名满天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追寻红色足迹的脚步不变,追寻理想信念的脚步不变。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攻占龙岩城,取得了入闽后的重大胜利。但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上杭县城仍被军阀卢新铭盘踞。1929年9月20日凌晨,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铁上杭”。十多天后,上杭县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至此,红四军消灭了统治闽西的军阀郭凤鸣、陈国辉、卢新铭和地主土豪武装,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红色区域,使闽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上杭的革命建设也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央苏区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是这年7月,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由朱德代理红四军前委书记,主持前委工作。两个多月里,朱德率领红军完成了出击闽中、攻打“铁上杭”等一系列战事。攻下“铁上杭”后,朱德选择在上杭太忠庙召开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他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来统一思想,加强军队建设。

此时,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的毛泽东由于身患疟疾,住在永定县合溪偏僻的大山里。1929年9月中旬,秘密探得毛泽东行踪的国民党军队伙同反动民团,兵分两路突然向住在这里养病的“杨先生”(毛泽东化名)扑来。危急之中,粟裕率领红军一部和赤卫队员拼命阻击敌人。身患疾病的毛泽东无法行走,在当地农民的护送下,被人用担架从永定合溪大山深处抬到上杭临江楼。

到达临江楼时,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已经结束。由于会前缺乏必要的准备,会议没有取得多少实际成果,未能有效解决军队里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朱德此刻更加认识到加强红四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更加感觉到军事上离不开毛泽东,政治上更离不开毛泽东。

身体欠佳的毛泽东在临江楼住了十多天,经过当地一位名医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听说毛泽东到达上杭,朱德、谭震林、郭化若等老战友前来看望。生死与共的故友重逢,影响中国命运的大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临江楼前的大榕树,见证了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世事变迁,这一次它见证着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瞬间。

临江楼原叫“广福楼”,后设为酒楼,因临汀江而得名。厚实的木门内,有一个小小的庭院,迎面一座二层的灰白色楼房,圆拱宽廊,带有一些欧式建筑的风格。临江楼前,每到秋天,盛开许多金黄的菊花。正值重阳时节,风光一定很好。登楼四望,秋风萧瑟,秋江浩渺,黄花满地。这种景致,自古以来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愁思和历史沧桑感,中国文学史上也因此曾经留下过不少这方面的名篇。“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这是陶渊明的闲适避世;“强欲登楼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岑参的淡淡消沉……

正处人生低谷的毛泽东此刻似乎思绪万千。闲散生活、消沉避世非所愿,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激流里方显英雄本色。充满烂漫豪情的毛泽东始终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满怀信心,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高昂向上的,即使是在人生的最低谷,也要奏出最强音。一首光彩耀人的《采桑子·重阳》就在临江楼喷涌而出: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看不到悲怆,看不到惆怅,读到的是一个处逆境心乐观的革命者胸襟!

这一年10月中旬,陈毅带着中共中央“九月来信”从上海返回闽西,传达了党中央指示精神,并致函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复职。11月下旬,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回到红四军主持工作,并在长汀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政治军事整训和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12月28日,在不期而遇的大雪中,影响中国革命和前途命运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古田廖氏宗祠召开,史称“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纲领性文件《古田会议决议》在此诞生,中国革命由此走向新的胜利……

人们因《古田会议决议》记住了古田廖氏宗祠;也因《采桑子·重阳》而记住了临江楼。这座小楼只是毛泽东戎马生涯无数驿站中的一个。当后人登上临江楼时,一定也会为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而发出许多感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多少年后,脚下的临江楼也许不再存在,但人们心中的“临江楼”会代代相传。(林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