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边的家教

发布时间:2017-12-08 08:29:3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我的老家在鄂西北偏远农村。家里,母亲对我们管教得很严,希望我长大成器。记忆中,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都是在灶台边由母亲言传身教的,这些道理和规矩,连同五谷杂粮一起喂我长大,烟火一般日积月累地熏着。

平日里,大人们要上工,小孩们要上学。只有傍晚,太阳下山了,鸡入圈了,大人收工小孩放学后,厨房里就飘来了饭菜香。一家人在一盏煤油灯下,围着灶台吃饭,水缸盖一翻过来,几钵菜放在上面,锅里是饭。特别是冬天,灶内的柴头退出来,一小堆火在灶台前燃着,锅底还粘着很多小火星,这颗暗了,那颗又明了,如同夜晚满天的星光。一家人端着饭碗,你一句我一句,厨房是家里最热乎的地方。

在这个土灶台边,母亲是最有权威的人,因为她掌管着“戒尺”——一把锅刷。老家的锅刷,是用红高粱的秆稍儿做的,大概二三十根就捆一把,形如毛笔,擀面杖一般粗细。因为秆内是空瓤,所以不重。

吃饭时,一家人讲今天都做了什么事。每个人讲完后,母亲就会做个评价,比如:埋怨父亲不该为一点儿事和邻居争吵,表扬妹妹看住羊没吃到菜园的菜,说我看到一只鸡不回笼也不去找。有时我脾气倔起来,顶撞母亲几句,她伸手就拎起锅刷,要打我:“翅膀硬了啊?”但没落下来。考试不及格、放牛吃了别人庄稼这样大一点的错误,就不是比划了,而是“啪啪”两下,锅刷直接落下,用妹妹的话说就是“哥又吃锅刷把喽!”隔壁幺爷一见我“吃锅刷把”,就笑呵呵地说:“打一下,长一截哟!”

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小时候觉得是“灶头三尺有神明”。就在那个土灶台边,我学到了很多规矩,比如:吃饭吃多少盛多少、不能剩饭,不能讥笑残疾人,今天能做的事不能留到明天,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拿,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有两次“吃锅刷把”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家门口来了个老乞丐,花白的胡子上面粘着黑乎乎的饭粒,他一只手拄着根竹棍,另一只手端了个破瓷碗。母亲正在剁猪草,腾不出手来,就让我拿两个馍给人家。我看他又老又脏,就顺手把馍往他面前一扔。乞丐弯下腰去捡馍,竹棍一绊就摔倒了。我刚要哈哈大笑,脑壳后“啪啪”就挨了两下。

“对不住了,小孩子不懂事!”母亲满脸歉意地对乞丐说,然后回到厨房重新拿了两个馍,双手捧着放在乞丐的破瓷碗里。等乞丐走了,她捡起地上的馍,一边拍着灰一边严厉地说:“乞丐也是人,给人家馍就一定要放到人家碗里。这两个馍今晚你吃!”

那两个馍的味儿,直到现在我都记得。

还有一次,一个家境富裕的同学带了一支钢笔到学校。因为平时大伙儿都用铅笔,我们看了都很羡慕,拧开钢笔筒新奇地看它装着墨水的肚子。放学时,那个同学跑得飞快,钢笔掉出来也不知道,我左右看看没人发现,就悄悄捡起来,像宝贝一样塞进了自己的书包。

晚上吃饭时,不知怎么被母亲发现了,她拿着那支钢笔,问我哪来的,我说捡的。她拎起锅刷又问了一遍,我说是同学的,但不是我偷的,是他丢了我捡到的。母亲一听,火更大了:“这和偷有什么区别?”抄起锅刷就是两下,虽然锅刷把轻,打着不很疼,却打在了我心里。

随着时光流逝,灶台边的那些家教、规矩、礼行,像肚里吃下的粮食一样,喂养我长个儿、抽条、强骨骼,直到长大成人。当我为人父之后,教育孩子虽然不再用锅刷把,但却把灶台边的这些故事,一点一点讲给我的孩子……(陈军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