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区近日组织的一次宣讲活动中,主讲人提到:“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三思而后行’,也要善于‘行后而三思’。”令人备受启发。
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三思而后行”,意为遇事要多思多想,然后再作出决定。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在处理重要问题或重要抉择时,做到“三思而后行”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付诸行动前找准问题、厘清思路、搞明方向,把相关要素考虑周全,才能行有目标、胸有成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行事的准确性,减少或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引发不良后果。
事前筹划,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就一项工作而言,即便事前思考得再仔细、再缜密,考虑得再周全、再有“危机感”,也无法避免在做事的过程中完全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小失误”。毕竟一项工作的成功与否、完美与否,除了自身努力等主观因素外,还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开动脑筋,事后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能因为着急赶路就忘了停下来看看路况、做做休整。
但在一些人看来,与事前的未雨绸缪相比,“行后而三思”似乎多少有点“马后炮”的意思。但实际上,“行后而三思”更有必要性和现实性。无论“行”的结果是好还是坏,都有必要加以回顾,也值得认真思考。是好的,要对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看好在何处,成在何地,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是坏的,也要对教训进行梳理分析,看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还存在哪些差距。只有通过“行后而三思”,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教训,才能更好地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才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知道哪里该添加柴火,明白哪里应补缺堵漏,甚至返工重来。
老一辈革命家粟裕保持常胜纪录的“秘诀”,除了事先对战略以及战术进行深思熟虑、周密运筹外,就是每打完一场战役后都要认真回顾,通过对“应不应伤亡,如何避免和减少伤亡”等进行“评定”,让部队从实践中总结战斗经验、提高作战能力。
此外,“行后而三思”,既要“三思”工作中的好与坏,也要反思自己是否把私心杂念掺杂在了工作中,被物欲所“绑架”、诱惑所蒙蔽。一位思想家曾说,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每做完一项工作,应反思一下,做到查漏补缺、精益求精;每过完一段时间,也应对思想状况进行全面“体检”,及时清扫思想之“尘”,祛除行为之垢,刹住违纪之“车”,革除作风之弊。这既是一个反思、自省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
“行后而三思”,在一时一事、一阵子,也在全时全事、一辈子。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行动中思考,用思考指导行动,才能让自身不断完善进步。(孟庆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