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日前,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8名党员发展对象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入党“公开答辩”。
所谓的“公开答辩”,是华东理工大学考核入党发展对象的一道重要关口。从1987年至今的30年间,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这样严格的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经30年的细化和完善,入党“公开答辩”已经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名片”。
一场“公开答辩”,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一个全员参与、考察筛选、公开监督的严格过程。通过公开的“公开答辩”,能够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现实表现、综合素质和对党的认识情况进行一次严格考察,筛选出综合素质强、对党热爱的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把住党员发展的入口关、质量关。同时,在公开答辩过程中,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不仅一并接受一次精神洗礼,更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增强考察的可信度和操作的透明度。
将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需要。但近年来,一些高校党建工作薄弱,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视不够,有的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入党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重成绩、轻素质;有的学生走后门,能不能入党看与老师关系好不好;甚至有的地方巡视抽查发现,个别高校发展党员极不严肃,入党积极分子撰写入党申请书一抄了之。
高校发展党员,必须严把质量关。质量把关不严,程序流于流式,就有可能让不合格者混入高校党员队伍。要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发展党员的严肃性,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全面、系统地考察每一名发展对象的平时表现、德智品行。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不能简化、不搞变通、不走形式,绝不让不合格者过关,为党组织守好入党这扇大门。同时,对那些在入党问题上“开后门”、做交易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把好高校党员质量关,让那些符合标准、适应时代需求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才能为党的肌体输入新鲜血液,增强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