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铺张宴席……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现象凸显,备受舆论关注。近日,安徽界首一则“倡导党员干部红白事随礼不超过50元”的新规引发关注。有媒体记者注意到,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不只是界首,江西赣州、山东郓城、福建长乐等地都发文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
应该说,生活中,许多群众对“赶礼”负担之重深有感触,打心眼里不愿大操大办,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办。在现实中,不少群众知道这样送出去、整回来是个“死循环”,铺张浪费不说,还劳心费神。可回头一想:“风俗就是这样,大家都办,你不办,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只好随大流。
风俗是表象,核心是人的观念。移风易俗,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而观念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无疑,在这一变化中,“组看组、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怎么做,对于培育、引领淳朴的民风,具有标杆作用。
除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移风易俗还需要潜移默化,讲究方式方法。一些地方靠“红头文件”强制性约束或急于求成,群众并不“买账”。要彻底改变观念,关键是要让群众从移风易俗中有获得感。说到底,就是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简办俭办让群众看到好处,觉得移风易俗是在为自己减负。
据笔者了解,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些乡村,村民小组都相继建起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不该办的客事不办,红白事简办。村民们办红白客事,不再挨个发请帖,而是只将一张请帖贴在村委会公示栏上。有村民就“请帖墙上贴”的做法坦言:“一是少跑了路,省力又省心;二是面子上不再过不去,少了人情之累。”在移风易俗行动中,只有让村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会打心眼里拥护和支持,观念自然也随之转变。
移风易俗,党员干部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发挥带动作用,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要在常态化的思想引导等方面狠下功夫,营造以节俭办客为荣、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在春风化雨中,让厚养薄葬、喜事新办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使之成为自觉、自愿、自主的共同行动。
推进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重在坚持。关键要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宣传引导,使公序良俗生根发芽,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摒弃陋习旧俗、践行新风礼仪的文明时尚蔚然成风。(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