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口碑立在民心——记龙陵县公安局“云岭楷模”杨德忠

发布时间:2016-11-28 17:09:10   来源:保山市纪委

杨德忠,男,1959年2月生,中共党员,龙陵县公安局龙山派出所民警、警务技能教官、三级警长。他于2012年1月抽调到平达乡安乐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并任安乐村常务书记。2014年被安排到龙山镇白塔社区,建立了“杨德忠警务室”。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一个个小故事诠释着“六心”群众工作法。201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优秀常务书记”“省感恩之星”“市群众工作标兵”“省第三届学雷锋岗位标兵”“云岭楷模”等多项殊荣。

杨德忠“六心”群众工作法主要是指爱心、真心、热心,恒心、耐心、决心。他对“六心”群众工作法是这样理解的:爱心就是要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真心就是要诚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热心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满腔热情,保持快乐心态对待工作、对待群众;恒心就是遇到困难时不能半途而废,看准(正确)的事情就要初心不改,持之以恒;耐心是针对不同困难群体要循序渐进,直到群众接纳你和相信你;决心就是用最大的勇气和克服艰难万苦的信心、战胜困难。前三心是如何做人、也是工作动力,后三心是如何做事、也是工作方法,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好事,只有先掌握做事方法,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取得更好的效果。

用“爱心”抚慰群众

“一个人有了爱心,才能抚慰群众。”这是杨德忠的口头禅。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65岁的赵锡春是龙山镇白塔社区的孤寡聋哑人。赵锡春的大姐去世后,她与两个侄儿分家独自生活,一直独居在一间破烂不堪老房屋里,家里不通电,睡的床铺是由几块木板拼凑而成……“杨德忠警务室”得知情况后,杨德忠多次找到赵锡春的两个侄儿协调老人的赡养事宜。通过在“家务扩大会议”上,说亲情讲感恩、谈义务论责任,入情有理地疏导,杨德忠用爱心打动了两个侄儿,最终赡养老人的相关事宜达成。

半个月后,两个侄儿帮老人翻修房屋。杨德忠马不停蹄地帮老人协调架电事宜、打扫卫生等。入住当天,赵锡春一直拽着杨德忠的手不放,面带笑容,嘴里在不停地“诉说”大家听不懂的语言。邻居们说,这是13年来第一次看见老人脸上的笑容。说起杨德忠用“爱心”抚慰群众的事例还很多。如在安乐村任常务书记期间,杨德忠了解到当地老年人都有一个照“全家福”的心愿。他当场承诺,在驻村工作期间,免费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照一张相。离开时,全村264位老人如愿拿到了“全家福”。另外,他还成立了杨德忠爱心捐助室等。

用“真心”感化群众

“一个人有了真心,才能感化群众。”杨德忠时常这样说。2012年,安乐村30岁的余大海(化名)因染上了毒瘾,而导致一个和美的家庭“支离破碎”。妻子提出要与他离婚,两个孩子无人照管。杨德忠主动挤出时间,帮助他制定了“戒毒计划”、理清人生目标、过问一日三餐,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温暖他、感化他。通过杨德忠一年多的帮助,他不仅戒掉了毒瘾,而且还现身说法当上了村里的戒毒宣讲员,余大海的妻子重新接纳了他,全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和睦。余大海的妻子激动地说:“是老杨用真心感化了他,是老杨救了我们一家人!” 在2012年1月23日(大年初三)那天,安乐村空竹洼组死了1000多只鸡。

杨德忠给老百姓发鸡苗(左二)

在龙陵家过年的杨德忠接到电话后,一边联系县防疫站技术人去现场勘查,一边通知平达乡政府,一边驱车100多公里赶往安乐村。通过现场及时勘查,确定为“禽霍乱”,排除了禽流感疫情和人为投毒的可能。29日,杨德忠又赶到县民政局为空竹洼群众申请补助资金,通过一番软磨硬泡,他用真心感动了民政局领导,7天后,县民政局给空竹洼39户受灾农户补助了7800元钱。

用“热心”赢得群众

“一个人有了热心,才能跟老百姓建立起互敬关系。”这句话杨德忠经常挂在嘴边。安乐村余开财(傈僳族)的妻子难以忍丈夫的“拳脚相加”,夫妻二人于2000年离了婚。村干部及亲友多次“劝和”无果。在安乐村的杨德忠得知此事,主动当起了“红娘”。正确的方法是“劝和”的良方,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们复婚呢?杨德忠心里犯愁了。干过刑侦工作的杨德忠观察到,在多次和他们交谈中,每当提到“孩子”时,夫妻二人不是紧锁眉头就是低头不语。杨德忠意识到,孩子才是他们的牵挂,也是解开心结的关键。杨德忠用一颗火热的心解开了他们长达3年的心结,夫妻二人再次“牵手”和好。

后来安乐村还编出了杨德忠当“红娘”的顺口溜:“老杨是个好警察,走家串户大排查,矛盾纠纷来破解,离婚数年被化服。”2013年3月31日20时,杨德忠从山上扑完森林火灾回来,途径段(段家坝)木(木城)公路时,一辆摩托车和微型车撞在一起,一个小孩抱着伤者的头部,向杨德忠投来祈求的目光:“叔叔、救救我们!”作为“爱管闲事”的热心肠人——杨德忠见状,立即拦车把伤者护送到平达卫生院救治。俗话说得好,以心换心。当杨德忠离开医院时,小孩拉着他的手说了感人的话:“杨叔叔,我长大以后也要和您一样,好好帮助病人(别人)。”

用“恒心”融化群众

“一个人有了恒心,才能可以融化群众。”这是杨德忠心目中的座右铭。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不能遇到困难半途而废,要初心不改、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他就是这样,坚持从许多不起眼的“琐碎小事”做起。如龙一中和城关中学合并后,治安问题成为学校的一大隐患。为此,杨德忠四处筹集资金,为学校安装了红绿灯、设置了减速带、规划了交通线、加强了民警现场执勤;为加强白塔社区治安管理,“杨德忠警务室”牵头成立“百姓民意广场”,利用文艺节目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各种法律法规等知识。组建治安巡查队、邻里互助应急队、纠纷调解队等,以2户为1组加大轮流巡查力度。通过6995平台,实现邻里互帮、生产互助、警民互动、警民共建和资源共享。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做到有求必应,应必尽心。

“杨德忠警务室”挂牌

从“杨德忠警务室”成立以来,发放警民联系卡3万张,悬挂警务牌40余块,发放征求意见表20000份,挽回群众损失100万元,安装监控摄像头1016个,收集民意500多条,接处警1231起,查处违规违纪问题738 起,调解纠纷229起,救助群众132起,办理居民身份证1694份。在上级组织的民意评警活动中,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知晓率分别为98.87%、97.73%、64.875%,三项指标平均数为87.16%,位列保山市72个派出所之首。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杨德忠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用“耐心”善诱群众

“一个人有了耐心,才能把群众一些不健康的行为调整过来。”杨德忠经常对身边的人这样说。2012年5月,在安乐村的一家矿业公司由于长期欠群众征地补偿款,引起村民围攻。杨德忠得知后,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心平气和地讲事实摆道理,耐心细致地谈利益说弊端,通过三番五次的“调和”, 控制了事态的发展,双方握手言和了。最后公司不但向群众兑现13.5万元的征地欠款,还主动向罗家寨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修路涵管,搁置了半年多的纠纷就此画上了句号。

群众赠锦旗

公司为感谢杨德忠,塞给他一张银行卡,杨德忠断然拒接了。后来,当地群众为杨德忠编了顺口溜:“老杨是个活雷锋,心底无私他为公,党风廉政学风好,弘扬正气德为先。”2013年2月25日,作为第六批新农村指导员的杨德忠是应该返回单位上班了。全村21个小组2000多名群众联名上书,强烈要求他继续在安乐村当工作队。通过认真思考,他依然留在了安乐村。后来杨德忠在被采访中道出了他心声:我虽然为他们做了些实事,但是他们的一些“老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我留下来就是要扭转他们老思想老观念,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用“决心”帮助群众

“一个人有了决心,才能帮助群众解决合理的的诉求(需求)。”杨德忠时常这样念叨。故事从龙山镇白塔社区一起纠纷调解案说起。年近60岁的刘有伦是白塔社区居民,兄妹5人,3个哥哥和1个妹妹。健在的母亲已是90岁高龄。30多年来,刘家弟兄姊妹因为母亲的赡养问题,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得知此事后,杨德忠下定决心,采取“点对点接触、逐点击破”的方式,到大儿子家“串门”、讲中华道德礼仪,去二儿子家“做客”、讲赡养老人的责任,到三儿子家当“法律宣讲员”、讲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去小女儿家当“和事佬”、讲赡养老人的义务,经过多次不分白天黑夜的调解。杨德忠见调处时机成熟,心里已掌握“底牌”,决定召集刘家弟兄姊妹开一次“家庭扩大会议”。最终刘家弟兄姊妹“化干戈为玉帛”,一起长达30年的赡养矛盾纠纷得以化解,并签订了《赡养协议》。

仅2016年8月,“杨德忠警务室”带领村社干部共调处各类纠纷问题16起,涉调对象60余人,调处率达90%。当别人问杨德忠调解矛盾纠纷的“秘诀”是什么时,他欣慰地笑着告诉大家:“爱心”可以抚慰受伤心灵,“真心”可以感化内心世界,“恒心”可以融化坚石,“耐心”可以循循善诱,“热心”可以增进互信,“决心”可以促进成功。关键是我们要有为群众办好实事的担当精神。这都得益于“六心”群众工作法。(郁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