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澜沧江畔大山里的文沧德斯立小学,他是校长,是老师,是父亲,是保姆……承担着孩子们的教学任务,照顾着在校学生的生活起居。他用自己默默无言的大爱与坚守,用37载快乐或艰辛的岁月撑起了一师一校。他,就是张有国。
大山深处,遥远村寨。张有国选择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独自坚守了37个春秋。他挖窑烧瓦、上山砍椽,亲手为学生们盖起新瓦房,改变了原教舍“晴天四方亮,雨天一片黑”的旧面貌;他走20公里山路去江边的小卖部,只为买回方便孩子上自习用的火油;他自掏腰包,为村里修厕所;他省吃俭用,为学生安装太阳能;他咬牙坚持,给学校买电视机;他提出的“土洋结合”“玩出特色”的教学理念,使他成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张有国
37年的平凡坚守,默写大爱,他把青春都奉献在了这座清冷的大山里。张有国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各族群众,2015年,经逐级严格评选,荣获首届“启功教师奖”。同时,他作为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在中南海紫光阁前,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会见。
只为入党时立下的那句铿锵誓言
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只为入党时立下的那句铿锵誓言:让更多娃娃走出大山。
1990年,深受身边党员的影响,张有国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最喜欢的歌曲是‘党啊,亲爱的妈妈’,我渴望投入母亲的怀抱,以便更好的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入党宣誓的当天,张有国激动的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员要做什么,‘立志年华献教育,坎坷路我可走’。”为了这个庄严的承诺,37年来,他一个人带着一班学生,上课教学、生火做饭、铺床叠被、修补校舍,学生走了一波又一波,而张有国始终未曾离开。张有国说:“我不后悔,我一直认为忠诚、无私、奉献是一个合格党员的基本品质,我不仅是一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能从这里多走出几名大学生,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张有国用37年的大爱坚守,换来的是8个本科生,16个专科生的累累硕果。
我要在山里呆一辈子
张有国坚守山区三十余载,一师一校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各族群众。他也先后荣获全国“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首届“启功教师奖”、希望工程园丁奖、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点赞2015“最美十大人物”网络投票中,张有国位居“最美教师”榜首。载誉荣归,张有国回到小山村继续执着坚守深山,继续为山里娃们编织着走出大山的梦想。
手把手教学前班孩子写字
在获得众多荣誉之后,经常有亲朋好友与张有国说:“你现在好了,可以到城里工作了,可以离开这偏僻的小山村了。”张有国的回答总是很朴素:“乡下的山好、水好、空气好,与大自然的亲近和安宁的工作心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要在山里呆一辈子!”他常常把自己比喻成扎根泥土的草根。在一篇文章里,张有国这样写道:“扎根乡村,像草根找到了沃土。草根生于土壤,长于土壤,即使枯萎了,仍离不开土壤。”
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
“我除了课业辅导,还教孩子们日常行为规范,从站、走、坐、整理学习用品教起,给他们洗脸、剪指甲、梳头发,培养卫生习惯。课后,我就跟孩子们一起玩,跳皮筋、丢沙包、跳格子、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孩子们可高兴了。”每每谈起日常的学习生活,张有国总是露出他标志性的笑容介绍道。
学生家访
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德斯立小学又新招了2名幼儿小班学生。如今,2名幼儿小班学生与2名幼儿大班学生共用一间教室,两个班级的课目都是张有国一人执教。他总是先教完小班的学生、布置好作业后,再抓紧时间给大班的孩子上课。山寒水瘦的德斯立,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给寂静的大山增添了几分生气。
由于村里山路崎岖,学生家住得分散,家长接送不方便,大班的两个孩子住进了学校。上午第二节课后,趁着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张有国又钻进了厨房,淘米蒸饭、把菜焖在锅里。总是照顾完4个孩子就餐后他才开始吃饭。到了晚上,他又为学生们烧好洗脚水;睡觉前,他还给孩子们讲故事……
“每天几乎都要忙到10点多才能休息。”张有国说,凌晨2点又要起来,给孩子们盖被子,同时叫醒爱尿床的孩子上厕所。“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满足。”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笑闹声,让张有国忘记了一天的疲惫。
守望是真心的付出
身处深山,张有国心有担忧:信息受阻塞,眼界不开阔,要是被时代淘汰了怎么办?
意识到这一点,张有国从不敢忘记给自己“充电”,他自费攻读了函授班的中师文凭。镇中心校组织的英语、电脑等技能培训,他从不缺席。学美术、学电脑、学教具制作,张有国一样都不落下。“我必须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带着孩子们一起进步。”
给孩子们做饭
50多个学生到4个学生,从3个年级到只有幼儿班,从3个教师到1个教师,这座小学慢慢空了。“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不忍心抛下他们到其他地方去。”54岁的张有国仍不愿离开这里,“就算只剩1个学生,我也会一直坚守,给他们力所能及的教育。”
荣获启功教师奖颁奖现场
还有几年,54岁的张有国就要退休了,但他对教育的热爱从未改变。“虽然现在我的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了,但我会坚持到退休,只要德斯立还有一户人居住,办学点就不能撤,因为这里的孩子到别处读书路太远了。”
37年,学校还是那所学校,学生却如流云般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只有那个清瘦的身影依旧站在讲台上……(马湖 伍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