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乡大地会记住你的名字 ——追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州长召存信

发布时间:2016-08-05 07:23:44   来源:人民日报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只要说起召存信,都会肃然起敬。召存信连续7届担任州长达40年,为西双版纳的改革开放、边疆稳定、人民幸福奋斗一生,奉献一生,2015年1月因病逝世。他是各族群众心中永远的“老州长”,是边疆繁荣稳定的“压舱石”,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楷模。

披肝沥胆,一心一意跟党走

召存信原是管理一方的封建领主,身居上层,但他对剥削制度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强烈不满。新中国成立前,召存信组建了民族自卫武装,与横行乡里的国民党残军作斗争。后来,受进步人士影响,召存信对中国共产党心生向往。1949年,他到普洱(现宁洱)寻找党组织。1950年,解放军追击国民党残部来到澜沧江畔,召存信主动找到解放军,积极组织各族群众配合解放军渡过澜沧江,解放了西双版纳全境。

新中国成立后,召存信作为西南民族团成员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末代傣王”刀世勋一起把象征封建领主世袭权力的金伞敬献给毛主席,并第一个在“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上签名,立誓“永远跟着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召存信在西双版纳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公开宣布放弃“召景哈”官职,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的转变。

1956年6月,召存信当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此后60多个春秋岁月中,他对党的赤胆忠心从未变过。即使在“文革”期间遭受冤屈,召存信对党的信念和忠诚也不曾动摇。临终前,他还不忘嘱托前来看望他的州领导,“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搞好民族团结,努力发展边疆民族经济。”

忠诚履职,倾尽心血建边疆

作为人民公仆,召存信一生忠诚履行职责使命,殚精竭虑谋求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他常说:“要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根本的出路在发展。”他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创了西双版纳建设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条公路、第一座澜沧江大桥、第一家银行、第一座水电站……西双版纳推广天然橡胶种植、机场通航、澜沧江“黄金水道”、“金三角旅游线路”等多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也无不凝聚着他的担当和心血。在召存信担任州长的40年间,西双版纳由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疾病流行的“瘴疠之区”“蛮荒之地”,逐步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边疆。

1992年5月,64岁的召存信从州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仍然以“勤政爱民、造福一方”为己任,不遗余力地为西双版纳的经济社会发展奔走呼吁。

2001年3月初,召存信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时,由于气候寒冷,多年的关节炎又犯了,行走十分困难。但他强忍疼痛、坐着轮椅坚持开完10天的会议,并提出了“思茅—小勐养—景洪—磨憨高等级公路建设”“景洪到大勐龙公路列为口岸公路建设”两个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从1999年到2001年,召存信先后在全国政协会上呈交了事关西双版纳公路建设、机场改扩建工程、旅游合作、口岸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个提案,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和由衷敬佩。

心怀大爱,走访调研谋发展

西双版纳是一个有着13个民族的自治州,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离不开召存信为推动民族团结付出的努力。召存信常说:“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要像珍爱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走共同富裕的路,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召存信深知,推动民族团结最好的办法是发展。为此,走访调研谋发展成了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时,基诺族仍处于“刻木记事”的原始社会末期。召存信把基诺山乡作为全州第一个重点科技扶贫试点。2005年,基诺族成为云南第一个整体脱贫的人口较少民族。1989年召存信在调研中了解到巴达乡不通电,干部群众靠松柴、煤油灯照明。召存信当即拍板从20公里外的西定乡架设高压线过来。

从州长岗位退下来后,召存信依然是西双版纳人心中维护边疆民族团结稳定的“定海神针”。建州60多年来,西双版纳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团结如一家。(李卓聪 孟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