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才清除界碑基座上的泥土
编前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红河州河口县桥头乡簿竹箐村新店小组村民、界务员杨天才被中共中央光荣授予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30年如一日在边境线上巡视,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中,他先后3次被评为省、州“优秀界务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他作为红河州的唯一代表,到北京参加外事界务员座谈会。2014年6月被评为“全国十佳卫国戍边英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杨天才用具体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丰富内涵,他是一本活教材,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
在蜿蜒苍茫的大山里巡界线是他的职责,以“国界碑”为标准,维护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他的准则。
“边民相安,国家无事。”这是杨天才的口头禅,也是身材瘦小的他,倾尽一生所干的最大的事。
无论是察看、维护界碑,调解两国边民发生的过耕、过牧、过伐等问题,还是制止偷盗、走私、偷渡等行为,他总是恪尽职守、联系群众、无私奉献,为祖国的和平与安宁,献出了无悔青春和汗水。
他就是河口县桥头乡簿竹箐村新店小组界务员、“全国十佳卫国戍边英模”、2016年度“云岭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天才。
恪尽职守32年无私巡界路
杨天才的家,离边境只有500余米。曾在边境战争时期当过民兵连副指导员的他,从1984年被选为外事界务员的那天起,就一顶斗笠、一只水壶、一把镰刀,开始了他的巡界之路。
7月6日一早,细雨纷飞中,记者跟随杨天才,沿着公路走向边界,体验巡界路。
中越边境,杂草丛生,沟壑纵横,林深路陡。每逢雨季,闷热潮湿,毒虫肆虐,脚下打滑,可他仍坚持一个月4次至5次的巡界行程,总是多于政府规定的次数,因为他担心:“不去边界走走,不容易发现问题。”
“前20多年,我的责任区是15公里10多个界碑。近60岁时,为了照顾我,加上界务员增多,线路从15公里缩短为5公里3个界碑。”路上,说起国家富强,界务员增多,边界安宁,杨天才十分自豪。
公路边,杂草中露出一条小路。顺小路进去,不远处就是杨天才负责的第一个——139号界碑。杨天才一个箭步跳上小路。“注意脚下,容易打滑。”杨天才提醒记者,还要注意脚踝处、脖子、头上“会有蚂蟥爬上来,毒蛇和蚂蟥一般不咬我,我身上旱烟味道浓。”原来,为了防止被毒虫咬,他专门学会了抽味道浓的烟叶。
到了界碑处,杨天才用镰刀割去刚长出来的小草,又用草叶擦去界碑上雨水冲下的泥痕。
杂草丛生的巡界路
去往下一个界碑,没有直线通达的路。因为荒草长得旺,杨天才踩了32年,没能踩出明显的道路,潜在的危险无时不在。“我摔过多次。”杨天才提起裤腿,露出疤痕给记者看:“这是从4米高的山崖上摔下,摔得最厉害的一次。”
在边境几轮扫雷的间隔期,杨天才还踩过一次压发雷,“我训练过,感觉左脚脚下一软,就不敢抬了,抬起我就完了。”当时,杨天才踩着地雷站了很长时间,脑中想到了可怕后果,出了一身冷汗。可他按照培训方法,用力踩着左脚的同时,右脚也用上了劲,猛力向右翻身跳开。“砰——”地雷爆了。躺在地上的杨天才摸摸脚、腿,完好无损。
“我阻止过偷渡,帮助公安部门破过走私、偷盗案。”杨天才指着山头回忆,有一次,有村民的牛夜间被偷。黎明,他配合越南警方,追踪着牛蹄印深入越方追出60公里,抓住了嫌疑人。
边界线周边的群众,很多人都认识杨天才。路上,放牛的,种田的,拾柴的,总有人和他打招呼。“开始几年我都是吃冷饭,后来和老乡们熟悉了,就到他们家里吃热饭。”时间长了,很多边民和他成了朋友,一些过耕、过牧、过伐等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2年来,杨天才用双足巡界行程约1.3万公里,先后协助边防派出所成功破获过贩卖毒品、黄金和拐卖妇女案40余件,调解边民矛盾纠纷无数,找回边民丢失的牲畜300余头(匹),协助林业部门处理了大大小小的盗林、盗猎事件100余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草根外交官”、“活界碑”。
顾好“大家”一生只为国安宁
“杨天才一生厚道、勇敢、责任心强。”簿竹箐村新店小组退伍军人张建春从小佩服这个好街坊。杨天才20多岁当村计生专干,后又当民兵连副指导员,在计划生育、管护森林、民兵训练上,说到做到,他不但精通边界法律、法规,还懂得民法、刑法等知识。讲理清楚明白,执行政策和规定十分认真、到位。
可在对待自己的家里事上,张建春记得,好多次,该耕田了,杨天才却要出去巡界。等他回来,田里的水已经干了。
“农田耽误点没啥,可巡界是我的职责,是国家大事!”这是杨天才刚当上界务员那阵子,妻子何兴珍让他去干农活,而他却要去巡界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妻子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迈的婆婆,家里地里,都得忙。这话听多了,每有农活,妻子再也没指望过他。他不忘宽慰她:“我顾不得家。你只要照顾好孩子、老人,地里打的粮食,够吃就行了。”
可穷家日子难。要强能干的妻子为了家境好些,从不间断饲养猪、鸡、鸭,还逐渐学会了酿酒、做豆腐。“我白天忙完,晚上喂猪,孩子或婆婆给我打着手电筒。”何兴珍说。
“那一次他要是晚回来一两天,我可能活不到现在。”妻子那年肚子痛,村卫生所看不好,大水沟的老中医也没了办法:“你去别处看看吧。”别说山高路陡,肚痛得连路都走不成了的她,哪也去不成。晚上杨天才回来后,才约上村里3个壮劳力,一路连抬带搀,把妻子送到了20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后,才治好了病。
“我也想照顾家,也想家人过得更好,可我干了这一行,负了这个责,有啥办法啊!”杨天才理解妻子的委屈,劝妻子时,总是与她一起回忆边境战争时的惨状:村里有多少人被雷、炮炸伤,有多少人逃离家园;就连妻子在地里拔草时,也被流弹炸伤,至今左脚、左腿内还有无法取出的弹片,左脚后跟缺了一大块——这些都是因为边境不安宁而引发战争造成的。
“边境安宁了,人民就有福了。爸爸干的事,是为了边境百姓好,为全中国好。”懂事的一双儿女也劝妈妈:“要多理解爸爸。”
说得多了,“边民相安,国家无事”的道理,深深印在了何兴珍的心头,对丈夫的工作,再无怨言,全力支持。
“这次他到北京受表彰,附近寨子都传开了。为人民群众干事,为国家作贡献,光荣!”说完,何兴珍的笑眼里,泛出幸福的泪花。(常玉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