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里的孩子们 ——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赵增

发布时间:2016-07-11 15:54:30   来源:大理州纪委

“他做的事,都是平凡的小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就是这些平凡的小事,他一做就是27年!”这是“云南省最美乡村教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赵增的真实写照。自1990年回到一师一校的大箐口教学点任教以来,他27年如一日,以绵薄之力,坚守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以不变的信念陪伴着大山里的孩子们。

信念在磨砺中坚定

大箐口,位于鹤庆县龙开口镇大箐村的最北端,是一个彝族和傈僳族聚居的小山村。1990年,赵增主动放弃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镇中心小学,自愿到大箐口教学点任教。

大箐口自然村离赵增家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自然条件恶劣,教学资源匮乏。每个周日的下午,夕阳的余晖下,总能见到赵增背着一周用的柴米油盐,在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上跋涉着,妻子好多次要他申请调到家门口的学校任教,便于照顾家庭和孩子,面对妻子期盼的目光,他曾犹豫过,但当他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大箐口群众真诚的挽留,请求调离的想法消失了。27年来,他把对自己孩子的爱给予了学生,把对父母双亲的愧疚深埋在心里,把对妻儿的挂念化成了课堂上一次又一次饱含激情的讲述。

生活在平凡中升华

刚到教学点时,很多家庭贫困学生交不起书费,赵增就拿自己的工资为学生垫支。一个盛夏的午后,学生们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天降大雨,有好多学生都没带雨伞,正在做晚饭的他连拖鞋都来不及换就去追赶学生,当他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过了水流湍急的箐沟时,自己的拖鞋也被洪水冲走,回校的路上他卷着裤脚光着脚丫,脚板上被尖石子戳破了好几处,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数不胜数。

学校缺少教具,他就自己做;校园需要绿化,他就背个竹篮从山上挖些花花草草装点校园;房屋漏雨,他亲自爬到屋顶检修;学校仅有的三分田,放学后他自己耕种,粮食收获后卖给当地村民作为学校建设基金,用于购置教具、新建大门、修补围墙;他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大箐口教学点因地制宜办起了“营养午餐”。看着孩子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口碑在岁月中镌刻

27年的风风雨雨,他落下了一身的病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双肾多处结石,有时候腰疼起来,连正常的坐立走都十分困难,但即便是这样,他也从来没有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一直默默忍着、挺着……,妻子心疼他,多次用哀求的口吻劝他申请病休,他反而劝慰妻子说:“我身体没大事,可以坚持的。我要是离开了,孩子们怎么办?”在27个年头里,孩子们离开了一拨又一拨,赵增却一直坚守着,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播撒着知识的种子,用自己的挚爱编织着山里孩子们的希望。

“他人好着呢,良心好,对娃娃们照顾得好!”山里人用来评价他的语言朴实得不能再朴实。面对赞誉,他却很坦然。因为他知道,自己离开了,或许可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而留下来,就一定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27年坚毅的守候,赵增老师用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和无私守望着山村的明天,点燃了一代代山里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而今,为了自己和孩子们的共同梦想,他依然坚守在大箐口教学点,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舒 丽  李 辉  宋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