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厚实汉子;
30多年如一日守候工厂的老技工;
技艺超然的“云岭刀客”;
身怀绝技的一代大师;
……
以耿家盛的技艺和为人,这些名头他当之无愧。然而,车工出生的耿家盛更喜欢别人以“工匠”相称。他说:“技术工人在古代就是工匠。古代我们很多领先世界的用具、器皿,就是工匠们一丝不苟地制作出来的。我们现在缺的,就是这种工匠精神。如果我们的马桶都是以严谨的‘工匠精神’生产制造,就不会有中国游客到日本抢购马桶的现象发生了。”
大师就是大师
4月28日早上10时左右,云南冶金集团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车工侯金富正赶时间加工一根长780毫米、直径20毫米的细长轴。他要在不到1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工,去参加下午市里的一个评比会。这个拥有“昆明市技术能手”称号的老车工,自信能将这根考验手艺的细长轴表面车至1.6的光滑度。
此时,侯金富的师傅耿家盛走过来,用眼扫了一下已经运转的车床,“工件夹头速度慢一点,背吃刀度浅一点,刀刃角度稍微调一点。”还没等徒弟侯金富动手调整,耿家盛就习惯性地摇了一下工件夹头手柄,接着将车刀和待加工的细长轴水平对齐,轻轻旋动了控制车刀的手柄后拧紧固定螺钉,将控制吃刀度的螺帽往外旋了一丁点,几个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经耿家盛这么一“插手”,这根细长轴的头部表面光洁度达到0.8,车下来的卷状铁屑不但长了很多,而且切削面光滑如镜。
“大师就是大师,只这么几下,零件精度就大不一样。”侯金富看着耿家盛的操作,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
“车同一种零件只有一种方法,但在车的过程中则有不同的方式,选择哪一种方式,全凭车工的判断。”耿家盛对侯金富和另外两个年轻工人细细解说:影响零件精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车床床体是否水平摆放、导轨磨损程度、工件旋转速度等等。
“接到图纸时,首先要看清零件的复杂程度,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量具,接着要针对不同工件的加工参数、不同的工件材质,不同的客户要求,选择加工的方式和刀具。”耿家盛告诫他的弟子和年轻工人们,“一个好的车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维要灵活,方式要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工作。”
“看耿大师加工工件完全是一种享受!”同事们说,耿家盛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打造本行业中其他同行难以匹敌的卓越产品。
耿家盛从车床上拿起一卷由细长轴上车下来的铁屑,一拉,有如纸薄。“刀具决定了铁屑的形状,铁屑形状则反映出刀具的锋利程度和切削角度。”耿家盛用手指将铁屑的切削面撑开,对在场的工人们说,“经车刀削下来的铁屑,也可以看出工件的光滑度。如果切削面像镜面一样,说明工件的光滑度非常高。铁屑厚度一般在3毫米到5毫米之间是最好的,这个厚度对车刀的磨损小,而工件的加工质量也最好。”
虽然首次进入车床车间采访,但记者就从一根普通金属棒的加工中看到了耿家盛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越是细微的环节,越能展现一个技工的水平,“细节做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耿家盛指着刚刚加工完的细长轴说。正是这种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而他领衔的“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等3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已获受理。
技能才是铁饭碗
凭技能成名的耿家盛在企业里除了牵头一个“大师工作室”外,就只有一帮工人叫他“师傅”;除此之外,他和别的工人一样,就是一个普通的车工。“对于技工来说,技能是真正的铁饭碗。”从进入技校学习的那天开始,耿家盛就固执地认为“铁饭碗”不是党政机关的工作岗位,也不是企业的领导岗位,而是技能。
1991年,28岁的耿家盛凭借技能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因复印的图纸不够清晰,模具中的一个零件被锻造厂家做反了,整个模具面临完全报废的境地,而当时的珠海,竟找不到一个能锻造零件的生产厂家。就在这时候,耿家盛凭借高超的技能,用了两昼夜硬是把一段圆钢加工成了这个急需的零件,并且在试模时一举成功。当时带领耿家盛一行前往珠海的昆明重工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说:“这在模具制造过程中是极其罕见的,因为这是把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活儿。”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第一个月就发给耿家盛3300元的工资,这是当时他在昆明重工工资的20倍以上。“在任何时候,只要技能达到足够的高度,你就不愁没有工作,技能就是一个技工终生的铁饭碗。”这句话,耿家盛对自己的徒弟和刚进厂的年轻工人们说了无数次。
现在,耿家盛是名副其实的车、镗、铣、刨、磨的“全能”机床工。“真正有工匠精神的技工,一定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耿家盛说。
这也是耿家盛面对珠海方面开出的优越条件,而毅然选择回昆明重工的主要动因之一,因为他知道,只要有技能,在哪都会有好的发展。回想当年,珠海工业发展公司不但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工资待遇,对方还将耿家盛家人接到珠海过年,想从耿家盛家人方面增加他留下工作的筹码,“看看他们职工的新宿舍,再看看他们开出的工资待遇,诱惑力是相当大的。”耿家盛说。
而放弃珠海方面的优越待遇以及之后其他厂家和学校的高薪邀请,耿家盛的回答让记者深感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血性汉子。“一个是情感,因为我们昆重1958年建厂的时候,父母就是昆重的职工,而我出生到现在,生活、学习、工作,50多年来没有离开过昆重这片培养我的土地,昆重就是我的家。如果企业现在困难了,我们就离它而去,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还有一个是责任,我们是企业培养出来的,企业培养一个高技能人才,不是用时间和金钱可以计算的,如果我们羽翼丰满就离它而去,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工匠精神”不可缺
“德国的产品,尤其是精密机械制品享誉全球,就是因为德国工程师们崇尚工匠精神。”耿家盛和记者闲聊时说,2010年前后,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丝毫没影响到德国的制造业,就是因为德国精良的制造业在世界市场无可替代。
正在全力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工匠精神”不可缺,因为崇尚工匠精神的企业对细节有很高要求,甚至追求完美和极致,“如果一个与市场对路的产品背后集聚了一批崇尚工匠精神的优秀技工,其结果会怎么样?这个产品很快就能成为企业的支柱,继而形成一个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耿家盛说,中国制造业要超越德国和日本,首先就要花大力气培养一批崇尚“工匠精神”的优秀技师。
但要培养一个大师级的技术工人,绝非易事。“我从学校毕业进入工厂,到拿到高级技工职称,用了整整20年。”耿家盛说,他对车工十分热爱,自然就愿意钻研,“对于不喜欢钻研的工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到高级技工职称,所以,培养技术工人已经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紧迫任务,不只是企业、学校要重视,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先后拜了6个名师的耿家盛,如今在昆明重工孜孜不倦地传徒授业,“不为别的,就为了更多的工人掌握技能,让中国制造不比发达国家差。”
令耿家盛欣慰的是,现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他所在的企业也在经营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提高了高级技工的待遇,强化对技术工人团队的培养。昆明重工总经理彭勇介绍,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大师工作室”主动接下培养技术工人的重任,要将昆明重工一代代积淀下来的技能传承发扬下去。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大师工作室”先后与50余名青年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
鲜活的“工匠精神”
当一根黑不溜秋的普通铁棒在耿家盛手中,变成一件堪比艺术品的精美机械零件,耿家盛挂在嘴边的那句“劳动是立身立业的根本,丢不得”,让年轻的工人们越发感觉振聋发聩。他用劳动创造卓越,以奋斗成就梦想的人生践行,鲜活地诠释了中国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耿家盛3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生产车间,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车工生涯的传奇,从一个普通技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成为车工群体心目中的大师和学习的楷模。
不断学习,不懈奋斗,成就了耿家盛的人生梦想。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项技术创新或者技术改进从他手中创出,他领衔或独立研发的多种技术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他将自己的一身绝活传给下一代,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赶超先进水平而不断积累、忘我奉献、拼搏创新。
千千万万勤劳的中国技工,正在像耿家盛一样,用劳动创造着美好未来,在不断奋斗中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