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为民敢担当——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杨承贤

发布时间:2015-07-29 15:39:07   来源:大理州纪委

2012年1月,46岁的杨承贤走上了一个新岗位——洱源县县委书记。

他参加工作30多年来,先后在乡镇、县级机关和州级学校、医院等10多个单位工作。熟悉他的人都说:“无论职位怎样变化,他始终不懈怠,一心为民,雷厉风行,勇于担责,敢于创新,赢得了群众好评。”

在洱源县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杨承贤始终心系群众,洱源人称赞他是“为民务实担当的好书记。”

保护生态环境,一天也不能懈怠

7月3日中午,杨承贤接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后,从北京直奔洱源县右所镇西湖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县委书记‘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我将更加努力地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谱写好中国梦的洱源新篇章。”杨承贤在农家小院里召开西湖环境综合整治专题工作会,在与大家分享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体会后,紧接着询问干部和村民代表:“工作进展情况怎么样?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

洱源县委办公室主任何家伟,县政协副主席张时仁,右所镇党委书记李培钧,西湖村党总支书记李鸿义,村民代表杜榆、李富科、李泽金等先后发言。杨承贤一边听、一边记,时而凝神沉思,时而点头微笑。他要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生态建设作为洱源县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久久为功。西湖环境综合整治是重中之重,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确保取得实效;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拓宽思路,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致富的双赢;要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为动力,转作风、抓落实、见成效。

杨承贤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他说:“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政绩,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宁当恶人,也绝不能当罪人。”洱源县常务副县长杨泽亮回忆,3年前,杨承贤到洱源上任的第二天就到洱海重要水源地之一的茈碧湖调研。他问得仔细,看得认真,通过细数发现岸边有57家饭店、歌厅和鱼塘,一股股黑色的污水直排入湖,心情顿时感到很沉重,随即在茈碧湖边主持召开现场会,研究部署“退房还湖、退塘还湖、退滩地还湖”工作。有人劝说“别惹麻烦了”,这像是从别人嘴里把肉掏出来,利益纠葛复杂,过去县里曾经两次想整治,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杨承贤坚定地回答:“为了保住青山绿水,再大的阻力也要排除,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来!”他亲自带着干部做群众工作,历时3个多月,共退塘还湖434亩、拆除湖边违规建筑5.3万平方米,建成了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打赢了到洱源任职后生态环保第一仗。

右所镇西湖面积3.3平方公里,湖内有7个小岛,生活着912户、4340人。多年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后流入洱海。“为进一步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今年6月初,我们县启动了西湖环境综合整治。”何家伟介绍,杨承贤通过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后提出,实施西湖环境综合整治“5大工程”:恢复西湖水域及湿地工程,重现历史上的“洱源风光在右所、右所美景东西湖”。实施奶牛搬迁集中养殖工程,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办“托牛所”,解决759头奶牛每年产生的7000多吨粪便污染问题。实施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工程,右所全镇近3万亩农田采取生态种植方法,在湖边100米范围内限制种植大蒜,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以“订单”方式引导群众种植蚕豆、黄豆等旱作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环湖综合整治工程,在6个村安装350个特殊的“玻璃罐”,对生活污水实行统一收集和清运;在入湖河口、出湖河口建设750亩湿地,同时打通水路,让西湖内水体互相流通;实施执法和宣教工程,严厉打击乱占滩地、乱填河道、乱放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短短一个月时间,已迁出209头奶牛,完成生态农业种植区域界线划定,建成了200多个污水收集罐,取绨地笼502条、挂网24张、鱼笼30个,处理了4起环境违法案件。

三年多来,杨承贤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围绕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的洱海保护治理“2333”行动计划,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抓手,投入5.47亿元实施了71个生态环保项目,大力开展集镇村庄、河流湖泊、田间地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确保亿方清水流入洱海。

漫步于2012年11月恢复重建的东湖万亩湿地边上,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荷花、梭鱼草、再力花、香蒲等挺水植物郁郁葱葱,在长穗狐尾藻、海菜花等沉水植物间,不时有一群群小鱼悠闲游弋。右所镇松曲村委会主任李军高兴地说:“环境变美了,水质变好了,群众生活改善了。”

急难险重关头,一刻也不能耽误

“县委书记都在带着干部群众救灾,我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怎么能退却回家。”洱源县凤羽镇起凤村党支部书记杜良回忆起3年前铁甲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心情依然难以平静。

2012年8月6日凌晨,铁甲村淹没在泥石流中,村民惊恐万分。杨承贤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村里,踏着齐腰的泥浆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他掷地有声地说:“请大家一百个放心,有县委、县政府在,你们一定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一定能有饭吃有地方住,一定能重建新家园。”杜良感动地说,“杨书记坚实有力的话,让大家对战胜灾难充满了信心。”

当时,村里有两个人遇难,其中一个就是杜良的母亲。杜良的兄弟姐妹让他回去照顾一下家里,他含着泪说,“连县委书记都时刻与我们在一起,我怎么能弃受灾群众而不顾呢?”村民看到,杨承贤始终带头奋战在一线,组织带领党员干部搜寻失踪人员、安置受灾群众。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他经常奔走在县城和灾区之间。在他带领下,干部群众夜以继日奋战,2013年春节,遭遇山洪泥石流的135户重建户全部如期搬入新居。

2013年3月3日和4月17日,洱源县先后发生5.5级、5.0级叠加地震,杨承贤都是第一时间奔向受灾最严重的山区炼铁乡。他坚定地向干部群众承诺:“不管我们有多难,绝不能让一个受灾群众挨饿受冻。”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期间,县委、县政府定了几个重要时间节点:2013年6月30日,民房加固必须完成; 2014年春节前,4059户恢复重建户全部搬入新居;2014年3月1日,11所受灾中小学校学生在新校舍上课。为了让整体异地搬迁的振兴村40户群众在春节前入住新房,在2014年1月的“冲刺”阶段,杨承贤连续7天7夜住在工地、吃大锅饭,夜以继日组织指挥恢复重建,保证了受灾群众在新居里快乐过年。在这背后,杨承贤皮带小了一圈,人整整瘦了4公斤。1月26日,时任云南省省长李纪恒到炼铁灾区检查恢复重建工作时肯定地说:“看到灾区群众脸上的笑容,我就知道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在地震灾区,有一个村让杨书记十分牵挂,10多天前还带着我们去了一次村里。”洱源县政府党组成员马利生告诉记者,炼铁乡有一个被人们称为“麻风村”的山石屏村,居住着47户、80人,属地震灾情严重的村落。杨承贤先后10多次到村里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他说:“山石屏的群众已经吃尽了苦头,不能再让他们再受难了。”2014年初,一幢崭新的二层楼房耸立在黑潓江畔,山石屏村家家都住进了有现成家具、电器的两室一厅新家。如今,杨承贤又提出新的设想:“要帮助山石屏村实现一扇门、一个灶、一口锅,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真正成为幸福和谐的一家人。”马利生说:“村里的80个人听了,个个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民族繁荣发展,一个也不能掉队

走进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口石牌坊上有一副对联:“汉藏傣白彝团结进步一家亲,农工商教文繁荣发展满园春。”村内树绿花红、道路干净、房屋漂亮。

今年64岁的村民高汉云自豪地说:“我们村7个民族亲如一家,全村125户、525人,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融洽相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年来保持‘零上访’,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村里的群众忙时务农,闲时经商,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850元。”

“杨书记时常告诫我们,洱源县有26个民族,不重视民族工作的领导是不称职的。我们要按照‘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要求,做民族兄弟的贴心人,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在发展的路上掉队。”洱源县委副书记杨文泽说,杨承贤先后30多次来到郑家庄,走田间、访农户,帮助他们理思路、打基础、解难题。如今,郑家庄已经成为云南省依法治村“一面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杨书记徒步4个多小时,前往西山乡最边远的一个高寒特困彝族村,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杨文泽介绍,在洱源、云龙、漾濞、永平4县交界处,有一块洱源县的“飞地”,名叫洱母村。全村有28户、116人。2013年4月28日,杨承贤在村里看到群众还住着垛木房,日子过得很艰苦,当场难过得流泪,一再连声说“对不起乡亲们,是我们对大家关心不够,工作没有做好,今后一定会尽力帮助大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让洱母村的彝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洱源县委、县政府在交通、水利、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加大了投入。目前,洱母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通向村委会的22公里山路开通了,通向邻县的11.7公里弹石路建成了,村内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还建起了文化室、卫生室,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太阳能热水浴室。他还亲自安排该村适龄儿童到县城就学,组织村民到县城参观考察、开拓眼界。村民小组长王杰庄激动地说:“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核桃树逐渐挂果了,牛羊一天比一天多了,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三年来,洱源县哪里问题多、哪里矛盾突出、哪里工作推进慢,那里就有杨承贤的身影,全县500多个村寨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各村各寨发展的难题,写满了人民群众细微的需求。是他,让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个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谱写了洱源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绚丽篇章。2013年和2014年,洱源县财政总收入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大理州第一,2014年比2011年翻了一番。在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排名由2012年的58位上升到2013年的37位。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李纪恒书记提出洱海保护治理要在六个方面‘下硬功夫’的要求,进一步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发展理念。”杨承贤接受记者采访时最后说,要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矢志不渝抓好富民强县这个使命不懈怠,久久为功抓好生态保护这个责任不放松,全力推进万亩湿地建设、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污水处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项目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亿方清水入洱海,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

这就是杨承贤,一个把对党忠诚体现在为民服务上,把个人干净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把敢于担当贯彻在加快发展上的优秀县委书记。(邹阳  庄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