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坚守与担当

发布时间:2015-03-12 16:05:28   来源:大理州纪委

在离大理州祥云县县城150多公里、近4个小时车程的东山乡小庄子村的小庄子小学里传承着一个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却感动人心的故事。

“一支粉笔背后的故事”

老师在讲台上用粉笔授课似乎再正常不过,可当你看到一位要用肿胀的双手紧握着插着粉笔头的圆规,再借助拐杖的力量才能站着完成书写的教师时,你是否还会觉得这很平常?那是在1994年,在这里任教的陈国顺老师发现自己患上了风湿。一开始,陈老师对此并不在意,但随着关节疼痛的加剧,他开始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为了治病,他向教育机构提出治病申请,很快申请就得到了答复,可由于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上级教育部门一直没有找到一位能顶替陈国顺老师的教师。面对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面对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陈老师在走与留之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也就是因为这个抉择,从2014年7月起,陈老师便只能坐着沙滩摩托车去给学生们上课,只能用双手夹着圆规给孩子们写字了。

“面对艰难抉择,他和父亲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2014年7月,今年28岁、毕业于文山学院音乐系的陈永宏接到了老父亲陈国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父亲用请求的口吻说道:“儿子,爸爸9月份就要退休啦,可现在中心校和教育局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到我们村教书,你看…… ”此时,毕业后顺利进入南涧县小湾东镇教书的陈永宏已经隐隐约约意识到了什么。在一番挣扎后,他请假回到了家中。到家后,孝顺的陈永宏搀扶着父亲与他一起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课后,陈永宏的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一边是可以预想到的未来——若干年后,他将因刻苦努力和教学成绩优异被调到县城,娶妻生子,生活幸福美满。另一边是孩子们的渴求及父亲带病坚守了20多年的把孩子们送出大山的梦想,再想想老父亲的嘱托:“儿子,你是从这里离开的,有你这个儿子父亲很高兴。我在这里教书已经快40年啦,我舍不得这里,舍不得这些孩子,不想他们上个学前班就得步行30多公里,不舍得他们失去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你回来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陈永宏决定放弃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走出大山、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回到了家乡,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神圣而又沉重的教鞭。

“儿子的坚强与父亲的眼泪”

当回到小庄子小学,真正开始带3个年级的课,照顾17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时,他才明白原来一切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轻松。除了备课、上课外,还是大男孩的陈永宏当起了“保姆”,不仅要挖空心思地想怎么让孩子们吃饱吃好,还要照顾住校孩子的起居。但他没有退缩,没有后悔,开始了他的坚守。学生家长及村民们是这样说的:“把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他来教书后不仅每天认真的给孩子们教课,一到晚上还会抽空到学生家里做家访,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改变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和父母教育观念陈旧,仍存在觉得读书无用、觉得孩子们上学太辛苦而不想让孩子继续读书或反对他们早起去上学的思想。他还教孩子们唱歌、和孩子们做游戏……说他是孩子们的老师倒不如说他是这些孩子的保姆、大哥、玩伴与父母。”

这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选择回家乡教书,陈永宏也就只能一个人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弹着琴、弹着吉他去继续追寻他的音乐梦想;如果离开了网络和手机,与其他年轻人相比,他几乎已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完全与现代社会隔绝了;恋情和婚姻也与他渐行渐远……面对这一切,陈永宏选择了默默地承受,选择了像父亲一样的坚守。用陈老师的话说,虽然在这里任教很累也让他失去了很多,但当孩子们与他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着饭,抢着说“陈老师做饭真好吃”时,看着这一双双望着自己的清澈的、充满信赖的眼睛,看着孩子们不再任性逃课,陈永宏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父亲就是这么教了一辈子书。我出生、成长都在这里,很多东西都习惯了,并不觉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