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山同志生前系大理州政府政研室主任,因长期伏案写作,积劳成疾,在州委党校讲授十八大精神辅导课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地去逝。中共大理州委、中组部先后追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3月,有幸随时任州委办公室副主任的尹锡山同志作为州委“三讲回头看”巡视组的一员到永平工作。其间经历了一些事让人记忆犹新,对今天开展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整治“四风”,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有着导向作用,讲与读者一道分享。
一个直言不讳的人:
在全县机关“三讲回头看”动员大会上,主持会议的县委某常委介绍尹锡山同志时用了光鲜溢美之词,被他当场打断并说:“我没有你说得那么优秀,请开门见山,少讲套话”。主持人愕然,台下一片寂静……接着尹锡山不用讲稿,联系永平实际发表了不足15分钟的动员讲话,讲清了目的意义、政策原则、方法步骤、措施要求,博得与会者发自内心的掌声。
他从不趋炎附势,更不善吹拍,对工作中的意见建议喜欢摆到桌面上,讲真话、实话不兜圈绕弯,在是非问题上从不放弃原则,敢于坚持真理,有时难免被旁人误解,于是他就被戴上了“阴阳怪气”的帽子。
一个酷爱学习的人:
他算得上是一个“书痴”,下乡永平的一个多月里,手提箱中除了几件换洗的衣物外其余都是必读书。他有夜读的习惯且喜好浏览当天报纸并关注重点理论文章,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善于学习、长期积累成就了他非凡的写作功底,“三讲回头看”期间需上报的材料,他总是熬夜2小时一气呵成,CCTV1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也成为他的好伴侣。
一次出差腾冲,同行人想到的是到火山温泉泡个澡,而他执意要去和顺乡艾思奇故居。走进艾思奇故居,他怀着对这位哲学先驱崇敬的心情,从一本遗作、一幅照片到一件遗物看得仔细入微。并说:“艾思奇先生是中国哲学巨匠,还是毛泽东主席的哲学老师,后人要学习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真理追求百折不挠的态度,必须力戒浮躁,摈弃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学风,与哲人相比,我们相差甚远啊”。
一个关心群众的人:
在永平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带领组员走遍了全部乡镇及大多数村社。一次到了杉阳乡随机走进某农户家里与主人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你家有几口人,种了几亩田地,粮食够不够吃,有多少棵核桃树,有几头大牲畜,县委政府服务“三农”方面有什么不足“等等,只见他手执钢笔在方寸小本上留下了一行行秀气的痕迹,完成了他一天的“民情日记”(当时称为工作日志)。
在征求意见中,他特别注重听取离休老干部、退休老领导及基层群众的意见。并告诫组员说:“对涉及扶贫资金使用、环境整治、小城镇开发、老年活动场所建设、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问题要原汁原味认真梳理”。
一个清廉自律的人:
他给县委领导及县“三讲”办搞接待的同志交代:“我历来喜欢简单生活,吃饭随意不用作陪”,成为巡视组不成文的纪律。以后,巡视组的早点就是一碗面条或馒头稀饭,中晚餐时常在宾馆旁的小餐馆一人5元一盘的“大救驾”外加一碗青菜汤就了事了。闲暇时有人开玩笑说:尹组长吃饭太抠门了,害得我肚子都没捞饱!
一个雨天,到曲洞镇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结束后,县里为巡视组买来雨伞毛巾及香皂并安排泡温泉澡。他说“决不能开这种先例,浪费纳税人的钱,澡可以在宾馆洗嘛”,并叮嘱县里退掉了雨伞和毛巾香皂。
在永和乡征求意见后,县里安排巡视组顺道前往金光寺看“木莲花”,他说“下乡借道风景区赏花,群众会怎么看我们啊”?说着便催促乡领导一起走访贫困户去了。
他的爱人是州妇幼保健院的清洁工,所从事的是衣物被服洗涤熨烫工作。旁人十分不解,认为论他的职务,给爱人安排一个体面的单位或调换一个清闲的岗位应该不是问题,可他从未向组织开口,其爱人在洗烫工岗位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退休。
一个关注环境的人:
在前往水泄乡铜选厂调研中,他向小学生一般,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求教,从采矿、洗选、冶炼、铸锭到粗铜入库整个工艺流程询问得细致入微。接着对分管副县长张文同志及矿主说:“要处理好铜矿开采与山体森林保护的关系,矿床上有林木覆盖的要尽量避开,采空区应尽快恢复植被,防止山体滑坡。为了子孙后代,不要干竭泽而渔之事啊”!
在与某“空壳村”村两委干部座谈发展集体经济问题时,指着穿村而过的污水沟说“你们是村民选举出来的带头人,理应有所作为,为群众多办实事,污水沟有损村容村貌,还会导致疾病流行,危害群众健康,建议你们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彻底治理一下,群众定会支持,资金不足我可以帮助协调一点”。
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一天,在前往北斗乡走访座谈结束乘车返回县城下坡途中遇到塌方路段,突然冲上来一架抢道的马车,司机紧急制动避让时,尾随其后的拉煤重车将巡视组人员乘坐的越野车撞出4米多远,前轮已到悬崖边,尹锡山同志的额头撞上了挡风玻璃,后排3人头撞到了车顶惊出一身冷汗,而他十分坦然,边安慰驾驶员边风趣的说:“我们几个命硬,阎王爷不敢收留,如果真被撞下悬崖,还能算个因公殉职啊”!
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在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征求意见中,他总喜欢与基层干部及普通百姓说:“我老家在剑川农村,也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辛劳”。他特别钟情于永平人的诙谐与幽默,不论乘车还是步行途中,总爱听永平人讲几则笑话,时而点评两句,时而开怀大笑,百姓们总把他当作知己乐于倾诉。
在龙门乡徒步调研中他向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杨根同志建议说:“永平历史上是博南古道重要驿站,要作好旅游业这篇文章,可否通过收集整理民间幽默笑话出一本小册子扩大知名度来吸引游客,我看书名就叫《永平版笑林广记》吧”。顿时,同行的村社干部都会心的笑开了,阵阵爽朗笑声回荡在山野与农家……(何一民)